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2章 第2集(第2页)

第2章 第2集(第2页)

所以疑情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

好,这段是蕅益大师讲完五时的判教以后,他老人家做出三段的总结。

第一个,“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这个“诸经”指的是前面的四个。《华严经》当然是为了满足法身菩萨,阿含、方等、般若为了满足业障凡夫,所以这个都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说,佛陀您老人家对这个人说这样子,对那个人说这样子,那到底老人家心底怎么想?咱们先不谈众生法界,您老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站在您的角度,您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法华经》“畅佛本怀”。以前所有的经典都不是佛陀要说的,叫做“逗会他意”,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你有这个需求,我就告诉你怎么样迈过这个坎。

所以《法华经》的特点,就是把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本地风光,全部讲出来。所以,当知此经,是唯论设教之大纲,就讲到佛陀当初为什么为实施权,最后为什么开权显实,已经不再谈一些修行的枝末——怎么样破障、什么调伏烦恼,已经不谈这个了。就好像一个精算师,先用小小的数目慢慢加起来,等到成就一个大数以后,这个小数目就不需要了。你一开始是五再加十再加二十,加到一万……我们当然是站在大数的角度、看待大格局的角度来看成佛之道,不可能再回到你以前那种小胸量的格局了。所以,本经就是站在佛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佛的角度我们应该怎么往生。

所以“只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我们深入探讨佛陀的核心思想,你说空性是佛陀的核心思想吗?应该不是吧。如果佛法的核心思想只有空,你那么辛苦成就万德庄严干什么?那妙有就没有意义了。

按照《法华经》的思想,空是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凡夫执着生命的现象是不对,这个我们承认,但是你完全否定生命现象也不对。如果生命的目的是把生命消失掉,那么佛陀的法身报身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命的目的是提升,是转化,而不是把它断灭。

就是说,我们凡夫出了差错,要反省的是我们的执着,生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佛陀讲空观是不得已,因为你执着太重了,佛陀先用空观让你暂时休息。真正的佛法的目的是妙有,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才真实讲到。就是佛陀您讲了那么多,到底是要我们怎么做?我们的目标在哪里?使令我们“近会圆因,远申本果”。就算我们今天学了《法华经》不能马上成佛,但诸位,我们那个善根力——我们的莲子已经成就了。所以,今生成就佛种;来生,《法华经》后面会说,你学了《法华经》,只要成就一念的信解,你未来就很容易跟佛陀相遇,你会生长在有佛的国度里。

你看,有些人他往生以后,他就生长在没有佛的国度。所以因缘都是我们创造的。你看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多好!本来是外道,遇到佛陀以后,佛陀让他先证得阿罗汉果,晚年之前再讲《法华经》,让他们回小向大。哪有那么好的事,都让舍利弗碰到了,是吧?因为他前生跟佛陀结的缘深啊,诸位!

当然跟佛陀结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忆念他的佛号。但是这个毕竟是外缘,你要找到跟佛陀相同的平台——佛陀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你才是真的佛子。大家能够思想一致,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所以你学《法华经》,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我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我先掌握佛陀的思想,就是佛陀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跟佛陀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你未来的进步、你未来生命的改变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大白牛车的看法。

“所以疑请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所以佛陀在舍利弗三请以后讲经,当然,佛陀主要是让那些不适合听《法华经》的人先离开了。那些五千比丘退席以后,佛陀说,这些人听了以后可能不但不会赞叹,还毁谤,请他们先离开。离开以后佛陀开始正式讲《法华经》。

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以前该干么还干么。我一天念佛三千声,照样念,多一个理观的智慧,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你以前拜八十八佛,照样拜,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结果就是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时间,你的成长叫做一劫。这个就是《法华经》,就是除了你未来的法力不可思议,你多了一个自性功德力。你是两种力量的修学,多了一个理观。就是说,你不是只有花,你还有莲子。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烦恼业力,也同时理想化地为未来的成佛做了一个布局,所以它有理想面。它有务实面,叫做权法、方便法门;它也有理想面,有内心的善根力。它是里外兼修的,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是很多业障、很多烦恼,但是我们其实可以提早为成佛之道布局,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看下一个主题。

贰、解释经题分三:甲一、总解;甲二、别解;甲三、结示

甲一、总解分二:乙一、妙法;乙二、莲华

乙一、妙法分二:丙一、相待论妙;丙二、绝待论妙

说了这个五时以后,我们就知道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讲《法华经》的。就是,凡夫忙于破障,但是你只要把《法华经》加上去,你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它的妙法,天台宗解释有两块。

丙一、相待论妙。

我们先看第一个,相待论妙。

一、妙法。

相待论妙:

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故粗;今经直显满理,故妙。

智者大师解释妙法,他分两块:

第一个,什么是妙呢?从对比的角度我们看。

阿含经,就是三藏经。这个“藏经”跟“藏传”佛教不一样,“藏传”佛教是大乘法。它这个“藏经”就是小乘经典,就讲到苦空无常。它是半字法门,因为它只有破障。它只有破妄、没有显真,所以它是讲一半。生灭门,它是对立的,因为它是我空法有。一个人只要有执着就对立了,不管我执法执。

当然,阿罗汉这个执着是法执了。阿罗汉他那个空跟般若的空不同在哪里?当然对我们凡夫也很好用。他带有苦谛思考的空,他是从苦谛切入的,因为他从无常去观。无常,就让我们知道这个因缘法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最大的诉求就是稳定。我不管人生怎么样,你说我活得很淡泊,但我习惯了也就好了。它不是。它因缘所生法,今天给你弄一下,明天给你弄一下,就是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这个就是真正的痛苦。你也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样子阿罗汉就对痛苦极度地厌恶。

但这个也有后遗症。如果你不修《法华经》,那你以后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说,因为你是从这种非常断灭的角度离开娑婆世界的。所以我提醒很多净土宗的人,你怎么离开娑婆世界的,很重要。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因为你迟早要成佛。没有一个人不成佛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会成佛。你现在说你不愿意,只是你现在打妄想,你以后不是这个想法了。就是说,你迟早要成佛,你现在的过程不能为以后构成障碍。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能够务实地解决现在的问题,也请你考虑你未来的理想,这两个是可以同时运作的。所以这个生灭门是有问题的,它那个对立的法门是有问题的,它不能通满理。

所以,从空性的角度,其实般若的空性,比阿含经的无常的空性好。因为般若的空性它不谈无常,它讲因缘的开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什么叫空呢?说你为什么有这个儿子呢?你跟因缘借来的。因缘借给你,你就有了;你那个能量耗损完了,就没了。它也没有谈痛苦,也没有谈快乐,就是因缘的开合看出一切法生灭,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从因缘来看空,它没有个人的情感,这样比较好。就是,把三界空掉,我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它无自性。我并没有说它是痛苦,也没有说它是快乐,反正它是缘起性空。这样的空是比较理性,不带有个人情感。

当然,阿含经的空,它这个无常空,往好处来看它会给你动力。因为三界很痛苦,所以逼迫你必须要进步。但是从成佛之道,这种空如果你操作过当,会有后遗症,所以它这个是不圆满的。“满字不生灭门,能通满理,故妙”,意思就是说,从破障的角度,般若的空要比阿含的空来得高明。

那我们再看中道。

“又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故粗;今经直显满理故妙。”其实方等经也讲一些中道思想。这中道,它是从外境安立:空有的平衡。但是本经的中道是从一念心性讲。就是说,其实你本来就是中道,哪有什么中不中道的?你那一念心本来就同时是清净,同时又具足,本来就是这样子,你只要恢复本来面目就好了。你不是说去追求一个中道的东西,而是你的心本来就即空即假即中,是你自己把它搞坏的。你的心性本来设计就是中道的。所以《法华经》的中道要比一般的大乘佛法的中道——心外求法的中道——更高明。这是从相对的角度。

丙二、绝待论妙。

当然,本经的思想,智者大师讲这个妙,还不在相对,它的重点在下一个,“绝待论妙”,站在圆融的角度来谈妙。我们看。

绝待论妙:

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

本经的妙,并不是说我比你高,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前面的,那是阿含、方等、般若。佛陀说的是无分别法,他是站在一念心性、无所得的角度。就是说,我人生的目的已经不再去追求什么苦集灭道了,我是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所以它的中道是“即边而中”,它是含摄空有两边而成就的中道。

所以站在本经的修学——称性起修、一念心性的角度,一切法顺逆皆方便,没有什么清不清净,因为你本来就清净,你只要不去执着。就是说你只要不多事,不强作主宰,你本来就清净的。“无复有法,可相形比”,所以这个法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你自性的功德是最好的。“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粗妙的问题。但是总要给一个名词,所以“强言为绝妙”。

《法华经》的殊胜在智者大师说的这个“绝待论妙”,它有广大的包容性。你看圆教,《华严经》也是圆教,但是《华严经》不摄受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说,这个法门好,但你上不去。《法华经》的好在于它叫“一佛乘”,它有整合的概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