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三种功德,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第成就。先成就空观,最后成就假观,最后等待因缘。
二、浅深差别
(一)初地至六地,有相,有功用。
(二)六地至八地,无相,有功用。
(三)八地至十地,无相,无功用。
初地到六地,它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所以他带相观空。当然,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的相状,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上说的:“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着的相状。也就是说,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他心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些生灭的相状、垢净的相状、增减的相状,他是不能突破的。他还是有种对立相,要慢慢地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须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观行就增长;他要不作意,某种程度,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一直到八地。
看六地到八地。到了六地,当然以后就无相了,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了,他空观已经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无功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
我们再看八地到十地,他不但离一切相,还是无功用,任运现前。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就是说先修空观的破妄,再修假观的显真。所以,这个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
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
诸位!我们怎么样离家出走,这个就不提了。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
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真的有差别。你不要以为说,你傻傻地修行就会成佛,不是这个概念。尤其是空观这一块,你真的要注意。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这个回家路对你来说是非常遥远了。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我们一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一定要经过解脱道。在解脱道,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你用什么方法,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显。你看阿罗汉的空观,很简单了,他不受一切法。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你一旦证得阿罗汉,叫定性声闻,那你就很难断法执了。诸位!法执是很难断的。因为法执没有对错,它影响到胸量格局,它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不像烦恼,烦恼是很明显:这个就是对、就是错。法执,你一旦沾上以后,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
所以,诸位!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就是,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你要检查这个空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是外来的一个东西,你进去那个东西,你要小心了!当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够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个遥远的成佛的道路了。
我再讲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进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你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帮你解决问题。而你称念阿罗汉,他却没办法。三乘都进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华经》?我讲实在话,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确。一次就走正确,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你很惨的。因为这个法执你拿它没办法,你长时间就是依止这个理念断烦恼的,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没办法。他就喜欢涅盘寂静,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是所有修行的最关键时刻。成佛,一个人成功失败,只有一个原则,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分出好坏,就在这个而已。就是,你们两个同梯一起学佛,你已经成佛了,他还是做阿罗汉。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就是这样子而已。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讲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法有高下,如果没有高下你干么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华严经》也判教,唯识宗也判教,《法华经》也判教。法门是有高下的,不是没有高下的。你怎么回家的、你采用什么方法,那马上分出高下。哪有说没有高下呢?所以,空观必须内空外空。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个才对。就是我们一般强调的莲花式的修学。
如果你每一次出问题,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比方说佛号,比方说咒语,比方说你思惟无常,或者因缘观。你创造一个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了,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就是说,同样的精神体力,我们不否定权法,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没有外面的花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怎么样?空观,要内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暂时安住;内空也是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跟菩萨有差别。
丁三、杂众分七
前面的声闻、菩萨都是佛陀的内护的弟子,这以下是外护。
外护为什么叫杂众呢?因为他们的业力不同,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比如说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罗等等,相貌各式各样,就叫杂众。
杂众里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诸天众。
戊一、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其实是分两部分:一个是欲界天,一个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
欲界天第一个就是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因为过去曾领导三十二位眷属做广大的布施,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报。他的天宫在须弥山的山顶,他有两万个眷属。“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这些都是释提桓因的辅佐大臣,就是帮助帝释处理事务的大臣。帝释是天王,这些都是他的辅佐大臣。四大天王是帝释的武将。四大武将镇守四方,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跟北俱卢洲,来保护这个帝释。
我们再看自在天子。这个自在天子是化乐天,化乐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快乐的境界来受用。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能够不用自己变化境界,他能够把别人变化的境界转为自己受用。这个地方有三万天子俱。
前面都是欲界诸天,这以下就是色界了。
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他要加修禅定,这第一个。如果是色界的人民,那就是修四禅;如果要变成天王,除了禅定以外,要加修四无量行才能变天王。这个地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众,跟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值得我们一提。一个是释提桓因,一个是色界的大梵天王。为什么呢?因为佛成道以后其实并没有马上出定,是这两位天王,一个释提桓因,一个大梵天王,请佛陀说法;而且基本上佛陀说法的时候,这两位天王经常列席。最关键的是,佛陀最初的转法轮是他们两个代表三界来请法的。这是讲到诸天。
戊二、龙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