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33章 第33集(第1页)

第33章 第33集(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二面,我们看己二的“身子领解”。

《法华经》在佛教当中的修学定位,古德讲一句话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也就是说,《法华经》的重点,是提供我们凡夫成佛的一个快捷方式。

基本上,凡夫成就佛道跟圣人成就佛道不一样。因为圣人在修学六度的时候,他的身心世界是没有障碍的。没有障碍,他可以完全全心全意地投入六度的修学,他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但是凡夫不可以,因为凡夫的身心世界有障碍。什么障碍呢?就是生死轮回的障碍。就是凡夫在行六度的时候,他那个果报体是个业报身,他有老的问题,他有生病的问题,他有死亡的问题。所以他等于是内忧外患,他在修六度的时候老病死不断地折磨他。所以佛陀在规划菩萨道的时候,他对凡夫的菩萨是先破障,解决轮回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务实的问题。佛陀对众生开的药方是先破障,再显真,它是这么一个次第。

那么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那就是有生死的业力。怎么就有业力呢?按佛法的意思,就是我们心中有一种颠倒妄想,这是整个轮回的根本。所以你看《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也就是说,在凡夫的角度行菩萨道,刚开始还不是说你马上去帮助众生,重点是你怎么样消灭你的颠倒妄想,这个是第一工作。

但颠倒妄想有个问题:它本来是不存在的。那怎么有呢?诸法因缘生,它是由每一个人不同的生命经验所累积而来的。所以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比方说我们填饱肚子,有些人他喜欢吃饭,有些人喜欢吃面条,有些人喜欢吃包子,就是各打各的妄想。因为妄想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它是从无量劫来每一个人生命点点滴滴累积而成,所以它非常多元化。佛陀只好把众生的妄想分成三类: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施设一个药方,以幻化的法门对治幻化的妄想,先做这件事情。所以佛陀就只好怎么办呢?佛陀把成佛之道暂时地隐藏起来,然后“为实施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我们生死轮回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先面对自己的颠倒妄想,才有资格谈菩提道。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是偏重在自己内心的自调。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当我们不断地根据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门慢慢趋向解脱以后,那么后半段怎么办呢?三乘法门这个车,它只能够引导我们了生死、趋向涅盘,它没办法引导我们趋向无上菩提,所以到了三界以外我们必须要换车了,因为这个车走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地方问题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我们刚开始是偏重在破妄,破妄的所缘境是我们五蕴身心里面的种种妄想;那么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你要面对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那开始内观了,“内观真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开显你真如本性的功德。

这个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三乘法,解决生死问题,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也必须这样做的。但是我们怎么样从一种三乘的方便法门把它会归到一佛乘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法华经》,只有在《法华经》讲到这么一个对接的方法;而且《法华经》的意思,你越早对接对你越有利。不是说一定要等到离开了三界再来对接。晚了,太晚了!因为你拖得越久,你形成的法执越重,你要调整你的心态越困难。

所以我们有幸学到《法华经》。其实,按照佛陀的“会三归一”,《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出离三界跟成就佛道是不冲突的。你念佛,你可以把精神放在所念的佛号,因为这是佛陀施设的方便,仰仗佛力摄受;但是你也可以花一部分的精神来内观真如,你来观你能念的心。“内观真如,外顺弥陀”。《法华经》形成一种双向的修学:我们一方面仰仗佛力来超越三界,一方面内观真如开显自性的功德。这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法不可思议,所以形成两种力量的修学,叫做莲花式的修学——外有莲花,内有莲子。

所以诸位,我们学《法华经》一定要知道一个问题(我再讲一次):解脱跟成佛是一码事,不是两码事,它是一佛乘。不是说你一定要把三界走完了,你才来修成佛之道,那你就太晚了,你这个起步太晚了。你越晚起步对你越不利,因为你这个法修了太久,我们看〈信解品〉,下一品就会知道,那个法执就越重,调整越困难。所以佛陀讲〈方便品〉的时候,佛陀就讲,为什么我要施设三乘的方便?因为凡夫在成佛之道他要先破除障碍,所以佛陀不得已必须要施设三乘的方便。但是你怎么在三乘当中跟一佛乘的一心真如的思想对接,这个就是本经要处理的问题。

好,我们看讲义的“身子领解”。

按照规矩,我们还是先把这个〈譬喻品〉的品目跟大意做一个说明。请大家打开今天所发的补充讲表,第十面。我们前面讲到法说一周,就是〈方便品〉;我们现在讲〈譬喻品〉,譬说一周。〈譬喻品〉附表第五。

我们先来〈譬喻品〉的释义。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解释品目。

比况为“譬”,晓训为“喻”。托彼浅显事物,比类说明深妙义理,称为“譬喻”。本经前后共有七喻,此品独以譬喻立名者,因品中所说“三车一车”喻及“三界火宅”喻,为七喻中最全最多,而复在最前,所以独称〈譬喻品〉〉。

好,我们先解释“譬”跟“喻”这两个字。什么叫譬?比况为譬。就是佛陀用一种相似的浅显的事物来做一个比况。比况的目的是为什么呢?为了要“喻”,要能够使令我们对一个深妙道理正确地了知,叫做喻。这个喻就是了知,透过譬喻来了知深妙的义理。也就是说,我们假托浅显的事物,来比类说明深妙的义理,称为譬喻。

比方说,佛陀经常讲我们的心。其实我们的心有两种不同:一种是虚妄的生灭心,向外攀缘的心;一个是真实的心,是本具的。当然我们现在只知道攀缘的心。那么这两个心的关系,它是不二。“不二”的意思不是“一个”。什么叫不二呢?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它不是一,也不是二,它只能叫不二。那不二怎么了解?就比方说水。你看那个大海,当它平静的时候,全妄即真,它变成真心;当境界风一吹的时候,它变成波浪。波浪就有相状,就有变化,就变成虚妄的心。所以我们从波浪跟海水这两个譬喻,可以知道圣人的心跟凡夫的心的差别,他们两个都是水,但一个是波浪状的水,一个是平静的水。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比况,就是比喻。

那么本经其实前后有七个譬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法华七喻是非常有名的:第一个就是〈譬喻品〉的火宅喻,〈信解品〉的穷子喻,〈药草喻品〉的云雨喻,〈化城喻品〉的化城喻,〈五百弟子授记品〉的系珠喻,〈安乐行品〉的髻珠喻,还有〈如来寿量品〉的良医喻。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三车一车”,还有一个“三界火宅”,这两种譬喻。这两个譬喻在法华七喻当中是最全,内容最完整,也最多,而且是最前面,所以独称〈譬喻品〉。

〈譬喻品〉的内容其实蛮多的。我们没有进入主题之前,先做一个纲要说明。〈譬喻品〉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大悲心来到人世间以后,本来想要度化众生,让一切众生成佛的。但是他亲眼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众生的身口意的障碍,就是三界火宅。他看到众生的法界起火了,整个三界陷入一片的火海。当然这个火有两种:一个内火,一个外火。内就是烦恼,外就是果报,外境。就是外境刺激你的烦恼,那个烦恼去造业;造了业以后,你又创造一个更不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又刺激你,你又更容易造业……就形成恶性循环,这个火就越烧越厉害,辗转相续。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个问题,他看到整个三界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当中。所以这个时候不是解决成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火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众生的问题,所以讲到“三界火宅”。

第二个,佛陀讲出了解决的方法,讲“三车一车”。我们看佛陀在解决三界火宅时,他不是说,欸,没事,我们生生世世留在三界里面行菩萨道。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佛陀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们赶快离开。这个火没法救了,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救的,超越我们的能力。只有一个方法,赶快坐着你的车子离开这个火宅。佛陀提供了三种车子,你有三种选择:第一个用四谛,第二个用十二因缘,第三个用六度,用三乘的车子把我们带出去。那么“三车”为什么要多一个“一车”呢?因为带出三界以后,你怎么把这个三车跟后面成佛之道的一车做一个对接?佛陀讲“三车一车”的譬喻。

所以,整个〈譬喻品〉就讲两件事:第一个,三界的问题就是火;第二个,解决之道就是三车。那么坐完三车以后,怎么样改搭一车趋向成佛。整个〈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讲火宅跟三车的关系。

好,我们看经文要义。

〈方便品〉是如来正说,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譬喻。

佛说〈譬喻品〉,复有三义:(一)令凡夫众生,了知五浊实情,调伏爱取,修出世道故;(二)三乘圣道,犹如三车,譬喻发明,令知方便,莫执着故;(三)一切种智,喻如大白牛车,称扬赞叹,令知趣入,发大心故。

我们做一个经文要义的解释。前面的〈方便品〉是佛陀对于所谓的“会三归一”,这个三乘跟一乘的对接的法,是直接了当地用法义说出来,叫如来正说。上根利智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就开悟了。这个悟性高的人,他直接说法就可以。但是像我们中下根人,就是心中还有很多的疑惑,“抱迷未遣”,这个疑惑不能够遣除,因此大悲的佛陀必须用更多的善巧智慧来做一个比况,用一种浅显的事物做比况,使令我们能够了解什么叫做“会权入实”。

〈譬喻品〉有三重意思:

第一个,使令凡夫众生了知五浊实情。佛陀说明这个五浊恶世,他就一个字,叫做“火”。当然,这个火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增长我们的痛苦。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住在火灾的房子,就是你被火逼迫会有一种热恼的痛苦。第二个更可怕。怎么样呢?这个火破坏你的善根。我们好不容易多生多劫栽培了一个佛法的善根,你三界里面不断地轮回,不断地轮回,你善根给破坏了。这个三界轮回就有这个本事,破坏你的善根,让你的内心越来越堕落。所以,佛陀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火是没办法去救了,所以佛陀讲出了三车。

第二个,“三乘圣道,犹如三车,令知方便,莫执着故。”既然要离开火宅,就必须有车子,你不可能自己走路啊,要坐车子,佛陀开出了三乘法门。不管是声闻,不管是缘觉,不管是菩萨,你有再高的理想,有再多的抱负,请你先离开三界,这是你要做的。所以刚开始,我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其实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人,刚开始在处理的是同样的问题,虽然方法不同。同样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生死问题。刚开始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一样的。

但最后,“一切种智,喻如大白牛车”。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佛陀讲大白牛车,讲到一切种智,就是佛陀的中道实相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佛陀出去以后赞叹,说你这个羊车、鹿车、牛车这三个车子是方便,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把你从三界里面载出来。后面这个车子就没办法前进了,所以你一定要换车了,换大白牛车。佛陀开始赞叹大白牛车,使令我们趣入一心真如,发大菩提心而趋向佛道。

所以佛陀度化凡夫,看这个意思他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佛陀没有意见。佛陀第一个阶段就是恒顺众生,你是什么根机,佛陀就为你说法,这跟佛陀没关系。所以第一个阶段,你看到佛陀,佛陀跟你讲的第一阶段的话,是跟你自己有关系的,佛陀完全没有意见,叫做“普门示现”。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佛陀才会把他自己内心的话讲出来,那跟谁讲都一样,那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跟你是怎么样的生活经验就没关系了,所以第二阶段的话才是佛陀真实的话。但是话说回来,没有第一阶段,就没有办法达到第二阶段。你连三界火宅都跑不出去,你就不要讲什么菩萨道可言了。所以佛陀刚开始是“为实施权”,恒顺众生,最后“开权显实”,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第三个,大纲说明。

这个大纲说明就不用念了,我简单讲一下就好。佛陀讲这个会三归一,佛陀是分成三周说法,法说周,譬说一周,还有因缘说一周。法说周,我们前面讲到“正说法要”,这个是〈方便品〉。其实法说周在〈方便品〉没有完全讲完,它还有四段,有身子领解、如来述成、与之授记跟四众欢喜。这四段都是在〈譬喻品〉的前半段,等于是佛陀把〈方便品〉做一个收尾。然后真正的〈譬喻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开三显一”开始讲譬喻,讲三界火宅,讲三车一车的譬喻。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看譬说一周的话,是包括了〈譬喻品〉的后半段,还有整个中根领解,整个〈信解品〉,还有如来述成的〈药草喻品〉跟与之授记的〈授记品〉,所以譬说周总共横跨了四品。

其实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四品当中,譬说一周讲了三个重点,也就是讲三个譬喻。第一个譬喻是佛陀亲自讲的,叫做〈譬喻品〉,讲佛陀出世以后为什么他要施设三乘法门,他把他当时的情况,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讲出来。讲三界火宅,三车一车,这是佛说的。那么第二个,〈信解品〉,是弟子们自己的修学经验。前面是佛陀,这个是弟子当初蒙受佛陀教化以后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所以“穷子”这个〈信解品〉是弟子们描述自己接受佛法教育以后的情况。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以后,佛陀一方面认可,但是觉得讲得不圆满,就是你们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意思,所以佛陀做一个补充,又讲一个譬喻,叫〈药草喻品〉,把〈信解品〉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所以整个譬说周讲了三个重点,〈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最后正式授记。是这么一个情况。譬说一周总共横跨了四品。

己二、身子领解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庚一、长行分五:辛一、闻法得解;辛二、昔日之失;辛三、昔日之疑;辛四、疑悔断尽;辛五、领解信受

辛一、闻法得解

我们先看第一个(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等于是承接了前面的〈方便品〉。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听完〈方便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把自己的理解跟佛陀做一个白告,希望得到佛陀的印证。这个地方有长行跟重颂。长行里面分五科。第一科,闻法得解。我们看经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