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时众得益”这个大众,不是只有娑婆世界,也包括无垢世界,无垢世界也看到了这一幕。所以尔时,此土的,娑婆世界的所谓的菩萨、声闻,还有人非人等,这九界众生,都遥见南方的无垢世界龙女成佛,坐宝莲花,而且普为大众说法。大家非常欢喜,在远处礼敬。
此土的众生,因为看到这个法身功德不可思议——他同时能够分身现出龙女相、现出应身佛,所以大家对这个理观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生起信解而成就不退转,乃至于因为如此的修学而蒙佛授记。彼土的无垢世界,也因为如此的因缘说法,大地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因此而成就不退转,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就是说,大家对于理观的修学,还不知道这个妙用。就是说,我修这个理观到底有什么好处?佛陀告诉你,好就好在你未来能够有自在力,法身示现不可思议。你可以同时示现业报身,你同时也可以示现三十二相的应身佛。就像龙女一样,在娑婆世界现出龙女相,在无垢世界现出应身相,所以这是不可思议。
庚九、大众信受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佛陀讲完<提婆达多品>以后,智积菩萨、舍利弗尊者,一切的与会大众,对于理观、事修这两种妙法都信受奉行。
<提婆达多品>等于是引证,佛陀不跟你讲道理了,实际引出这个路到底有没有人走过。一个道理,它必须具备可修性和可证性。当然佛陀引出的这两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为提婆达多所障碍,他完全靠自己的精进力,突破而快速成佛。按说,释迦牟尼佛的成佛,按辈分来说,他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后。因为弥勒菩萨是他的学长,弥勒菩萨生生世世都是示现做他的老师的。那他为什么跨越弥勒菩萨呢?就是由于提婆达多善知识。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埋怨你的逆境太多,从事修的角度就是,你要把它当作逆增上缘。你看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不断地给他刺激、障碍。他做一个佛,提婆达多就要变成新佛!所以他就是从逆缘当中成长。第一个,逆缘。
第二个就是业报身。当然,逆缘所强调的是什么佛?应身佛,事修。那么龙女呢?强调理观的法身佛。她虽然是现一个业报相,但是内观真如跟你烦恼重不重、业障深不深没关系。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举出了业障的相状跟逆缘的相状,来示现两种成佛:成就事修的应身佛跟理观的法身佛。这两个故事当然都很感人,释迦牟尼的舍身命手足,龙女的转身成佛。
那么净土宗,我们说一说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其实净土宗可能更偏向于龙女的成佛方式。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净土宗的特点是时间紧迫。没有一个人规划说我来生才往生的;你说来生再往生,你讲这句话,那等于表示你不是修净土宗的。因为来生谁知道呢?净土宗你今生就要成就。净土宗的好就好在它可以带业往生。
但它也有缺点,它没有时间等你。你说我走难行道,我不着急啊。我今生只要怎么样?我增上就好了。所以你看难行道的人,其实他没有时间压力。净土宗其实某种程度上有时间压力,因为临命终就看输赢了。所以净土宗没有太多时间让你事修。当然这个也不是重点,净土宗的成败是怎么样?理观的智慧,看谁能够把业带走。
诸位!你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业力是跟你的心识有关系的。你心收起来,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临终的正念不是偶然的,取决于你晚年的收心。说你这个人念佛念得那么多,你一天念三万声佛号,那不表示你会有临终正念;要看临命终的时候你的所做所为,你的心是不是在往内收。如果你今天没有收心,那么你在佛堂当中念佛很专注,出来以后还是攀缘,那表示你这个业力没办法带走,你这个业力是不可携带。那你临终的时候会变成怎么样?你的愿力现前,你的生死业力也会现前。那对不起,它是熟境界,你的愿力绝对抵不过你的业力。
所以,一个人临命终会不会达到正念,大概你往生前五年是一个指标。当然我们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往生,大概你这五年的心有没有收起来,就是你临终前那五年是关键指标了,就是收心。收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理观。
所以净土宗,你会念佛,他也会念佛,其实你念一万声跟他念两万声,意义都不大,意义不大。因为往生与否不在于你持名的多少,就在信愿。那么信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关键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每一个都会。看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谁不欣求呢?关键是你能不能从娑婆世界你熟悉的烦恼、业力里面走出来,就是你有没有办法走出过去。你娑婆世界走不出来,你没办法去规划未来,你与这娑婆世界不断地纠缠不清嘛。
所以诸位!其实你慢慢学《法华经》会知道,到了晚年,成败关键就是理观的智慧了,就是回光返照。所以,放下只有一个前提,就是看破。你生命的本质没有看破,你怎么放下呢?我跟你讲,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不管他活得痛苦快乐,你相不相信,你找一个业障最重的人抓过来,他对今生也是心有千千结。你说他完全厌离娑婆,也未必。所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我们不要讲多生多劫,就讲你今生,你走了这几十年来,对娑婆世界是又爱又恨,各种因缘都有,恩怨都有。那这个时候你怎么面对你的因缘法呢?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就没有因缘,只有这个有解,只有这一条路而已!
诸位!我再讲一次,因缘是不能处理的。当你想要去处理因缘,你就回不来了。所以,因缘能够调伏下来,不是你去处理,你是因为看破放下而走出因缘,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看,有些人佛号念得很好,但是他就不能往生。他走不出因缘所生法,他走不过去,心中有罣碍。
所以净土宗的修行人,最好把龙女成佛这一段读一读,她从一个业报身怎么样转身成佛的?就是直下承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承当!把这个清净的摩尼宝珠承当下来,这个是成败的关键!
这个就是<提婆达多品>,佛陀引出两种成佛的方式。
丁四、劝持品 分二:戊一、明受持;戊二、明劝持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四十七面,附表三十<劝持品>。
<劝持品>有两段:一个是受持,佛陀讲完<提婆达多品>以后,两万菩萨主动发愿受持。主动地发心来弘传《法华经》,这个叫做受持。第二个叫劝持,这些法身菩萨按兵不动,佛陀用勉励的方式、鼓励的方式来劝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来弘扬《法华经》,叫劝持。一个是主动,一个是佛陀劝勉,总而言之是<劝持品>。
一、解释品目
于前品中,以古今事例,赞叹本经功德殊胜,以劝受持。本品发明法华会上,二万菩萨及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誓愿受持弘经,故立为品名。
佛陀在前品,就是<提婆达多品>,以古今两种事例:古,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事修的精进成就应身佛;今,指在法华会上的龙女,透过理观而转身成佛,强调法身佛的当下的承当。以这两种佛,一个成就应身佛,一个成就法身佛,以此来赞叹本经的功德殊胜,就是理观、事修,由理观成就法身佛,由事修成就应身佛,来劝弟子们如法奉持。
这一品,<劝持品>是怎么回事呢?佛陀劝法华会上的两万菩萨及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誓愿在末法时代受持弘通《法华经》,故立为品名。
这个地方古德说,虽然本经的三周说法当机众都是声闻众,你看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以及<授学无学人记品>都是属于声闻众,但是,声闻众在听完《法华经》以后,受完佛记以后,都公开地向佛陀表态,说我们不堪任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我们要到他方相对清净的国土弘扬《法华经》。
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声闻众是当机众,但是他不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那这样子《法华经》在娑婆世界可能就是要断灭了。所以佛陀只好亲自出来劝勉法身菩萨,说声闻众不能够在末法时代弘扬《法华经》,你们出来弘扬一佛乘的妙法。这就是<劝持品>的意思。
二、经文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