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涌出是表示,释迦牟尼佛的本门的弟子,他从法身而来,住在虚空。所以这一段经文是在诠显法身的功德。法身的功德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强调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说,从地涌出的菩萨三业的供养,而招感佛陀的神力加持。就是三业供养是能感,佛陀神力加持是能应,所以感应道交,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诠显的这个法身功德,时空无碍。法身跟应身不一样,应身是有一定的时空:他一定有当时的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出生;释迦牟尼佛有他一定的范围,他在中印度迦毘罗卫国活动。法身没有时空,没有时空限制的。怎么说呢?我们看。他的时间无碍表现在哪里?他五十劫的时间能够缩短成半天,时间可以互含互摄。空间无碍,他能够见到这些从地涌出菩萨遍满无量的虚空,所以这个空间无碍。
所以这个地方表示了法身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感应道交;第二个,时空无碍。这么一个情况,表法。
庚二、上首问讯
我们看第二段的“上首问讯”。就是这些无量无边的从地涌出的菩萨,有四个代表的导师,他代表来问候迹门的佛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前面是赞叹,这以下就问候,向佛陀问候。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有四个上首的导师:第一个是上行,上行就是表达圆教十住,开佛知见。二名无边行,就是示佛知见。第三个是净行,就是十回向。前面上行是十住,无边行是十行,净行是十回向,四就是十地。就是开、示、悟、入这四个,表法。
这四位菩萨在众中“最为上首”,最为代表的,是“唱导之师”,是领导的导师,就在大众中各共合掌,面对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这个时候他怎么问候呢?用四安乐行来问候。就是您身口意安乐不?众生易度不?我们看他的偈颂说,“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所以他等于是问了两个重点:第一个,世尊安乐不;第二个,众生易度不。
这段我们说明一下。<从地涌出品>的菩萨叫做本门的弟子,是从法身而来。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摩耶夫人肉身生出来的一个应身佛。法身的菩萨去问候应身佛的时候竟然用安乐行,那表示什么意思呢?
蕅益大师说,表示这个圆教的安乐是始终如一。他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安乐行是针对凡夫来说,你看本门弟子是法身菩萨,他也是用安乐。蕅益大师说这个安乐有层次的,我们一开始就叫做名字即安乐,到最后是观行即安乐、相似即安乐,乃至于佛陀是究竟安乐。也就是说,成佛的过程都是安乐,只是这个安乐的层次有不同。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安稳,所以他用安乐,就是本门的弟子问候迹门的佛,用安乐来互相问候,是这个意思。
庚三、佛答安乐
我们看庚三的“佛答安乐”。佛陀怎么回答?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佛陀回答说:“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蕅益大师说,其实,世尊安乐不、众生易度不,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因为修安乐故,所以众生易度;因为众生易度故,所以他又安乐。所以这个安乐跟易度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者何?”为什么容易度,使令释迦牟尼佛安乐呢?因为这个众生,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的弟子,是生生世世“常受我化”。我们前面在“因缘说”有说过,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弟子,就是大通智胜佛的时候结下的法缘,生生世世跟释迦牟尼佛缘深,所以容易度化。
“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他不但是跟我种下善根,也跟其他诸佛种下善根。这些众生分成两类:
第一类就是利根人。这一类人“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利根人在《华严经》的时候,或者方等、般若的时候听到大乘经典,就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知道要双向修学,知道理观,知道事修,入一心三观的中道。这种人是利根的。
第二种人是钝根的。有一种人,他一定要先修小乘,然后到法华会上再会权入实。就是有些人怎么回事呢?他的出离心很重,这个可能跟他过去生有关系,他过去生一直修苦谛嘛。修苦谛没有错,诸位!但是你咬住苦谛不放!本来苦谛是调伏贪爱,适可而止,你贪爱调伏以后,你苦谛的法就要放下。但是你不断地去执着苦谛,你认为这个苦谛是真实义。好了,以苦谛观察人生的因缘法,那就会产生极度的出离,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人生什么都没有价值。那什么有价值呢?就是偏空涅盘。人生什么都没有意义,只有涅盘寂静是最好。那这种人你要他去修真空妙有,中道实相,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法执这么重,你告诉他说涅盘是如梦如幻的,他一定诽谤你。所以你先让他进去,先恒顺众生,你喜欢涅盘你就进去吧。等他进去涅盘以后,佛陀自然有办法去为他开示,把他请出来。所以他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两阶段。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是怎么样?安住慈悲善巧。佛陀并不说一定要让你怎么样。有办法接触大乘佛法的,佛陀一次性让你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理观事修。要不行的话,那先事修,然后慢慢地再导入到理观的佛慧当中。佛陀是这么一个情况,他看众生来度化的。
庚四、偈颂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这些本门弟子开始怎么样?随喜迹门的弟子。我们看他怎么随喜。
这个时候,从地涌出的诸大菩萨就先赞叹迹门佛,说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不简单,您能够来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成长,是“善哉善哉”。第一个善哉赞叹应身佛的大智慧,第二个赞叹大慈悲,第三个赞叹大忍力。您能够来到这个五浊恶世,来度化这些刚强众生,所以您老人家安住在智慧、慈悲、忍力,成就四安乐行,所以众生容易度化。这一段是赞叹迹门佛。
这以下赞叹迹门的弟子。这弟子也不简单,“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佛陀说法很少无问自说的,很少,《阿弥陀经》例外了。一定要有人请问,要有人示现。比方说迹门是谁问的?舍利弗尊者请问。
他能够以善根来请问佛陀甚深的中道智慧,而且听闻以后能够信解奉行,我对于这些人随喜。就迹门弟子当中有一些利根的,什么叫利根呢?没有听闻之前是欢喜好乐,听闻以后叫做信解奉行。所以这个本门弟子就随喜释迦牟尼佛的迹门弟子,能够请问甚深的智慧,问了以后能够信解奉行。
庚五、如来述叹
本门弟子去随喜迹门弟子,迹门的佛去赞叹本门弟子。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这个时候,本门弟子去赞叹迹门弟子以后,迹门佛就赞叹说:你能够对于他们这些迹门弟子发随喜心,也是值得赞叹。
这个地方我们稍微作一个说明。比方说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年轻的时候在大都会教了很多学生。等晚年以后他就到乡下去,乡下资讯不发达,所以就跟外面与世隔绝了。他在乡下的时候,欸,也教了一大堆很有成就的弟子。这些乡下的弟子以为这个老师只有他们这一批学生,而不知道这个老师是不可思议的。直到有一天,这个老师过去教的第一届的学生来拜访这个老师,从都会来到这个乡下。这弟子一看,哎呀,不得了!这是谁啊?老师说,这都是我过去教的——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当中,来彰显这个老师的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这些第一批的弟子不来拜访老师,这些乡下的弟子就以为说,您老人家就教我们这一届而已,就会很狭隘地活在迹门的应化这一期当中了,就以为释迦牟尼佛就这样子而已。所以怎么样呢?佛陀必须把过去的弟子召过来,趁这个机会来发起,来开显如来广大无边的寿量。是这么一个情况。这是一个发起序。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