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五、问他土修菩萨行分三
这一科是我们经文当中的“约迹门开权显实”的一个序分。这个序分就是一般说的发起序,它带动了整个经文:佛陀为什么要先为实施权,最后开权显实。整个经文的序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放光现瑞”这四个字。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是先从白毫放大光明,然后再从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的相状。佛陀等于做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蕅益大师把它判作:那一道光明叫做此土六瑞,就是发生在当下的瑞相;十法界因缘果报相状叫做他土六瑞。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为什么有这一道光明的出现?从本经的解释是,前面有五个方便:佛陀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最后才放光。最重要的有两个,说法跟入定。佛陀要发明那一道光明之前,先要讲无量法门。佛陀要讲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必须要先有一些破障的法门,增长善根的法门。佛陀讲阿含、方等、般若,让我们善根慢慢地增长,烦恼慢慢地轻薄,所以他必须要讲《无量义经》,开显无量法门。然后开始入定,就是把无量法门会归到内观的真如,开始内观。也就是说,一念心性,其实那道光明就是本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个《法华经》的安住处,整个《法华经》的所观境。其实我们整个修观就是从那道光明修起的,那就是整个十法界的一个共同的基准的平台,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思想。
当然,心性跟因缘是互动的。因为真如受熏,所以从一念心性当中开显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地方,佛陀在解释这个光明所现的相状,先分两大块:第一个叫做流转门,就先讲众生法界;第二个再讲佛菩萨的法界。
众生法界,从那道光明来看,它是背觉合尘。其实我们凡夫是违背光明的。因为我们堕入轮回以后,我们生命有两大问题:一个叫做生死业力,一个叫做颠倒妄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内忧外患,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从你投胎开始就是这样。你投胎以后,你的生命就是两个东西互撞:你的业力创造了果报,不管快乐痛苦,就刺激你;刺激你,你就打妄想;打妄想以后,你又造业;等到业力成熟又现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刺激你,你又打妄想……所以,从凡夫的角度,唯识学对凡夫的定义是:人生是无解的,这是解不开的。因为它落入一种业力跟妄想的恶性循环,叫做生死流,它是辗转相续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佛陀为什么出世呢?因为众生在业力跟妄想中间还有善根,他过去生曾经供养佛陀,曾经听闻佛法;这个善根就会创造一种感应道交。佛陀在讲那道光明所现的凡夫法界以后,虽然凡夫受了业力跟妄想的牵动,但是你把业力拨开,把妄想拨开,他可是有善根的。你只要有善根,佛陀就有办法了。伟大的佛陀他有无量的方便力,他还真不怕你的业力重,他也不怕你妄想深,他怕的就是你没善根。所以,你要有善根,佛陀就来到世间了。
来到世间以后,我们看那道光明所现、弥勒菩萨所描述的,佛陀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个,佛陀讲《华严经》。佛陀先讲六度的法门,成就十地的功德,把佛菩萨的功德开显出来,把这些根熟菩萨都先度了。当然凡夫在座,但是我们只能随喜赞叹,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帮助。所以,度了根熟菩萨以后,佛陀必须从千丈的卢舍那身从本垂迹,变现一个跟我们一样高、一样大的丈六比丘相来陪着我们。
也就是说,其实凡夫是背离光明的,凡夫是趋向黑暗的,越流转越糊涂了。佛陀出世以后,就把我们往光明的方向带,叫做背尘合觉。所以佛陀出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九界众生想办法往一念心性的方向带。
第一个他带动的是《华严经》的菩萨,叫做直趣佛道。佛陀对这些菩萨不需要施设方便,因为他没有障碍。他也没有烦恼,也没有业力,他差的就是善根的增长。菩萨是直趣佛道。
然后就是面对凡夫了。凡夫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我们长时间在娑婆世界流转,产生一个习惯,就是我们一定要得到一点东西,有所得。你说学佛什么都得不到,那我不学了。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佛陀面对凡夫,叫做两阶段的引导。佛陀先丢一个假相,让你先到这个方便的假相里面安住,然后再趣向佛道,叫做为实施权。佛陀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众生直接带入光明,没有一个人受得了,也没有一个做得到。所以他必须怎么样?要有一个过渡。
这个过渡,每一个人的过渡不一样。有些人,你说让他学佛,他就喜欢到人天里面享受快乐。他高兴了,他才愿意往前走。他就喜欢修人天乘。当然,《法华经》这个(人天乘)水平太低了,所以在本经里面是没有现出人天乘这一块。就是说,有些人他就喜欢涅盘寂静,他厌恶生死,但是他可也没有好乐佛道,他只是讨厌生死。佛陀说,好,那没事!佛陀讲无常观、无我观,先把这些厌恶生死的二乘人带到涅盘,让他安住寂静。享受寂静以后,佛陀再开权显实,再往佛道带。这第一个,面对二乘人,先施设一个涅盘寂静的假相。
第二个,有些人是厌恶生死,而且他好乐功德。他觉得说,仅仅好乐寂静,这个人生也太消极了吧?他喜欢诸佛菩萨的功德。欸,没事!佛陀先创造一个功德的假相让他安住,佛陀讲六度: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乃至般若波罗蜜的功德。这个菩萨先住在功德当中,最后再回向佛道。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是两个阶段的引导,一个阶段他受不了的。先让二乘人住在涅盘寂静,先让菩萨住在功德庄严,然后再趋向光明。这个是佛陀不得已的,因为众生有这个需求。
那么,前面讲到阿含经,就是趋向涅盘寂静。这个他土菩萨,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就是说,有一类的菩萨他在光明中出现了。这一类菩萨他学佛必须要两阶段:他必须要先成就功德,他以功德为荣耀,然后再把功德回向菩提,所以他成佛是两阶段成佛。那么他是怎么两阶段成佛呢?
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成佛之道只有两条路:第一个,先到涅盘寂静再成佛;第二个是成就功德庄严再成佛。如果这个人是一个菩萨种性,他是通过功德庄严再成佛。那么这是什么一个情况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主题,问他土。这个他土就是光明中所现的国土。
壬一、总问。
这个地方,有方等、般若这些权教的菩萨修菩萨行的相貌。弥勒菩萨看到以后,他请问文殊菩萨是怎么回事。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问,就是一个总相的请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这个“我”就是弥勒菩萨。佛陀放光现瑞,他是在场。那么他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了《华严经》的菩萨成就了光明;阿含经的声闻人趋向了涅盘寂静;他也看到了菩萨,“恒沙菩萨”。这些菩萨是做什么事呢?“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其实这个地方是省略了。我们前面在长行文说过,权教的菩萨——就是方等、般若的菩萨,虽然没有入《法华经》的真实,但是他学佛有三个重点,叫做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种种因缘,就是你要发菩提心,你成就功德要有个目标,要有一个愿望。当然菩提心有两块:有些人是悲增上,他把思想放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我要度众生,所以我只好学法门、断烦恼、成佛道。所以他整个核心是在“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他的发愿是把核心放在“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我要成就佛道,所以我只好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都没关系——这两种不同的因缘而发菩提心。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有智慧,叫信解。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那是大乘的空正见,就是你怎么看人生。大乘菩萨看人生是通过因缘,“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他看一切法,本体是空的,但是空性里面它不妨碍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第二个,信解。
有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他就能够实践他的菩萨道,就是六度的法门。这个就是他的相貌,表现出身口意的布施、持戒的种种的相貌。所以大乘菩萨,他的根本就两个: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这是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弥勒菩萨必须把它总问,先总标出来。
壬二、次第问分六
有了菩提心、有了空正见以后,他就必须要有种种相貌。我们看看他有哪些相貌。看壬二的“次第问”。前面是一个总相的请问,这以下是别相的次第的请问。
癸一、问施
第一个问的是布施,布施的相貌。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