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就是大家供养佛以后,诸天子就共同发出宣言说,佛陀您老人家在鹿野苑先转四谛法门,先让声闻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在四谛当中“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什么叫“五众之生灭”呢?就是讲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它的生起因缘,跟灭,是还灭的因缘。五蕴是无明所启动的有漏的五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就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了五蕴。我们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的颠倒,这个五蕴就消失了。所以这个讲到五蕴的生起跟还灭的一个对立相,这个就是权法了。如今在法华会上,就转最妙的无上的广大的法轮,这个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它的深奥就在于它永远有办法救拔你,不管你以前做错了什么。
我们说一下。《法华经》可以跟任何法门对接,但是它有条件。比方说,可能你过去生对于苦、集、灭、道修得很深,声闻人的强烈点就是他对苦谛有深的感受,某种程度他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什么事情,不是不喜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长久。他的无常观就是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感受到无常的到来,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从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一切法没有价值,有为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当然,声闻法有它的好处,帮助你解脱,但它的缺点,障碍菩提道。
成佛之道难就难在哪里呢?因为前半段跟后半段的重点不一样。前半段偏重在空性,它要离一切相;但是你解脱道以后要走后半段,走方便道的时候它要即一切法。所以诸位,如果我们不会归实法,看这个权法,完全心外求法来看,那解脱道跟后面的方便道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前面要空观,后面是假观。所以如果你不学《法华经》,这个对接就很难。
但是学了《法华经》,我们经常心外求法的人,怎么样会归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诸位你一定要记住!就算很多人修了《法华经》,他还是没办法操作一心三观,因为他的攀缘心习惯向外。我们以前遇到了烦恼是攀缘世间的五欲,学佛以后,如果还是用攀缘心去攀缘一个无常、无我的法,来对治我们在五蕴所生起的分别——就是,我们用攀缘心去起烦恼,如果我们也是用攀缘心来学法,到法华会上要内观就难了。
所以它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做方等般若时,就是法空的思想,就是无生的思想。诸位!你从有所得的心要回归到一念心性,无生是关键,就是无所得。他的意思是这样看的,就是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是怎么来的?是因缘的力量而出现的,它不是本来就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在你生之前,你前面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从空性而显现出来的假相,生命是无中生有。简单讲,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错!你前生的因缘消失了,你还讲前生!每一段生命都是个体。虽然轮回是相续,你死了以后,你的前生已经还给空性了。其实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生从什么地方来?严格来说从空性而来。你这个业力本来是无相的,但是累积到一个程度,突然间,“啪”,现出来。那么今生的业力用完以后,你到哪里去?回到空性而去了。所以人生只有过程,因为开始之前是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
所以结论:人生无所得!
这个智慧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观无所得,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把攀缘心放下。就是说,人生无所得,你攀缘什么东西呢?人生只是借假修真,人生不是让你去得到,人生是历练。所以,一个人要从一种向外的攀缘回归到法华的思想,从权法回到实法,如果不修般若法门,即便是明白道理,你也操作不起来,因为你习惯了。
就是,我们以前是攀缘心,攀缘什么?攀缘世间的五欲。等你学佛以后,还是攀缘心,换汤不换药;好一点,攀缘三宝的境界,但是本质还是攀缘。
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陀必须有般若的法门。就是说,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所以无生。无生以后你攀缘心就调伏下来,调伏下来以后你就开始内观了。一个人内观、往内收以后,那人生对你来说叫做“历事炼心”,那你才真正进入法华的实法的概念。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才有资格谈空假中三观的权法。一个人没有入一心的实法,空假中三观全部是生灭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从小乘法也好,菩萨法也好,要会归到心性,无生的般若是关键!
辛二、述随喜回向
好,我们看辛二的“随喜回向”。看经文。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
这一段是述解,叙述前面的理解。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我以前一路跟着佛陀,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听到佛陀讲了很多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像《法华经》这么一个深妙的善法。就是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只要你会归到一念心性,全部是成佛之道。这个是微妙,一种包容性的佛法。这个是述解。
这以下随喜。看经文。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这以下讲到随喜跟回向。
先看随喜。随喜先说明随喜法,再说明随喜人。看随喜法。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佛陀到晚年的时候讲包容性的《法华经》,能够把前面的一些不圆满的权法会归到实法,这件事情我们随喜赞叹。为什么呢?你看二乘人,像大智舍利弗,在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把菩提性几乎给灭了以后,还能够得到佛陀在《法华经》的救拔而受成佛之记,所以由此可以例知,我们四众弟子“必当得作佛”。这个就是对《法华经》的一念的信解。当然,“必当得作佛”,它的前提是你要“回光返照”才可以。这是对法门的一个随喜。
看对人的随喜。这个法是谁说的呢?“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在一切世间当中最尊贵无上的佛陀,他有两种功德:“佛道叵思议”,就赞叹佛陀的实智,佛陀安住在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但是佛陀又有方便的法门。
就是说,内观对我们凡夫是很困难的。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学佛就内观的,都是做义工、做慈善事业、持戒、唱唱〈炉香赞〉。所以我们刚开始都是透过三宝的一个影像来生起善根的。佛陀必须要施设一些方便的教法,就是你喜欢攀缘,没事,佛教也有让你攀缘的地方。佛陀画出庄严的唐卡,无量的庄严相状让你来礼拜、赞叹。等到你时间成熟的时候,学《法华经》,你就知道,这些只是启发你自性功德的一个过程。“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方便随宜说跟实智。
最后,“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他们就把所有有为的福德资粮,不管今生过世,我从今以后,不再向外攀缘,我不求外面的果报了。我希望能够所有有为的功德,包括持名、修福、修慧,都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来成就无上菩提。就开始“会三归一”,回向佛道。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讲到般若道、方便道,那么第一个就是般若道。这个般若道的特色,是有所破坏,有所保留。你破坏的是烦恼罪业,但是你要保留你的菩提性,那个明了性不能破坏。这样子,你在走前面的解脱道的时候,跟后面的方便道才能够对接。成佛最困难的就是这一块,你怎么把解脱道跟菩提道对接起来。你接不起来,你就完了。
所以一佛乘就是说,你前面是修空观,后面是修假观,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一开始的时候,你要少分别、少思想,“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般若道。到了方便道,“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广设方便,要主动积极来到众生的法界,为诸众生不请友。你要是这样讲:成佛很困难啊,前半段跟后半段完全不一样!其实两个阶段没有冲突。你会归心性以后,就没有冲突;你要向外攀缘,那就有冲突了。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到此整个法说一周就全部圆满。从佛陀的正说,舍利佛尊者的理解,到佛陀的授记,到四众欢喜,到此法说一周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