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全文 > 第55章 第55集(第2页)

第55章 第55集(第2页)

华严会上在佛陀旁边的是谁?法身菩萨。让法身菩萨带着大乘法门来追他。看经文。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作为一个父亲,对于见到儿子心存乐观的期待,所以他在华严会上马上遣傍人,就是佛陀两边的这些所谓的法身菩萨,用大乘的法门来怎么样?“急追将还。”急追就是快速地把他过去的善根追回。我过去给你的大乘善根,现在赶快生起来、运转!要赶快把它追回来。

这地方采取两个方式:第一个叫做“疾走往捉”,用快跑的方式去抓他。“疾走往捉”表示什么意思呢?诸位!法身菩萨说法,讲的是大乘的中道实相。大乘中道实相当然就是我们讲的不二法门。就跟他讲说,你不用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讲这种大乘不二法门。比方说,佛陀在华严会上看到诸子以后,就请法慧菩萨说十住的功德,请功德林菩萨讲十行的功德,请金刚幢菩萨讲十回向的功德,请金刚藏菩萨讲十地的功德,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当然这个地方讲到这种大乘的自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我们看穷子怎么反应。这个穷子经过长时间轮回,我们看看到底他大乘的智慧还在不在。“穷子惊愕,称怨大唤。”这个穷子听到以后,叫做震惊又惊愕,就是内心很恐怖,而且就埋怨大叫说:“我不相犯,何为见捉?”说我本来不求大乘功德,你们为什么以大乘智慧来苦苦相逼呢?所以看这个意思,对大乘佛法是没办法接受。这个地方表示他大乘的中道实相的智慧退失了。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三界的痛苦对他的伤害太大,就使令他产生极端的空有的思想。

再看第二个,“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强牵将还”,这个地方指的是用菩提心来强迫地摄受他,告诉他,你不能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然后讲到菩提心的重要,说我们大乘菩提心,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众生罪故,入生死狱;菩萨慈悲,入狱救之。”说我们不要怕生死轮回,众生有这个生死罪业才落入轮回,菩萨应该用大悲心跳入轮回里去救拔他。

前面用智慧来引导,不行;再来看看他的悲心有没有退转,这用大悲心来引导他。我们看穷子的反应。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那么穷子这一想,自念无罪而被囚禁!穷子在三界生死轮回当中,深受痛苦的折磨,他大悲愿力也退转了,所以他认为,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投入生死轮回,对他来说没有必要。我没有罪,我为什么要被三界囚禁呢?这一囚禁,恐怕会丧失我的善根慧命。所以他不但对菩提心不生欢喜,转更惊惶怖畏,乃至于“闷绝躄地”。闷绝躄地就是更加地堕入一种内心的反弹,落入无明业力的深渊当中。

这段经文等于是佛陀的一个测试。当然,佛陀本来是乐观看待儿子,那你流浪这么久了,你善根到底还在不在呢?作为佛陀,当然会把他最好的东西授与众生,说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佛陀就把他自己的中道的实相的智慧,跟菩提心的功德先展现出来。但是法大机小,不能相应。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对这个“闷绝躄地”作了说明。他说,这个诸子,其实严格来说,我们看后面的经文可以看得出来,他不是排斥中道智慧,他也不是马上否定菩提心,因为他毕竟修过大乘佛法,还不是一生,他经过两万亿佛所的修学。那么他今天为什么对大乘的中道实相、对菩提心如此的害怕呢?因为他对生死有很深的怖畏。这个已经不错啦,所以蕅益大师给他一个定位,叫做“厌苦欣空”。就是他厌恶痛苦,好乐空性。

这相对凡夫来说好多了。我们凡夫是不知道苦,我们凡夫是苦中作乐。而这个人已经知道痛苦了,但是他采取防守的方式。我们讲过,在痛苦极端地伤害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会发菩提心的,他也放弃了所谓功德。他会怎么样?先求自己安稳,他会安立一个空性把自己保护起来。就是厌苦欣空。

为什么他不这样做不行呢?蕅益大师说,否则会“闷绝躄地”。

就是说,一个人,他的善根退转以后,你勉强他修大乘佛法,蕅益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没有大乘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就是说,你没有大乘的智慧,你还没有那种中道的智慧来化解你的烦恼,就投入生死轮回,那你会永远失掉你三乘的慧命。不但是大乘慧命,你小乘的慧命都失掉。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

按蕅益大师的说法,这个“闷绝躄地”,就是法不契机比你懈怠还严重。就是说,你到底想要追求什么很重要。如果你说,我今生不往生净土,我生生世世在生死轮回,我追求无上菩提,我就在凡夫的世界追求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说,你最好有点本事,你要有大乘的方便力!这不能靠你一种豪情壮志,否则,它所伤害的就不是耽误你时间而已了,它障碍你三乘的法身慧命。这个叫做闷绝躄地。

一个人对目标的设定是很关键的。所以说不能跟着你的愿力走,要跟着你的智慧走。就是说,你有多大的智慧,你才能够设定你的目标,才能够发你的愿。不能够说我先发愿,我不管我的智慧方便,不可以的。就是说,无大乘之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

这个地方就解释“闷绝躄地”,这个人已经昏倒在地上了,爬不起来了。你说这个人,他没学佛之前还可以走路,虽然是在贫穷的地方打工,修学外道,他好歹还可以走路;你用大乘佛法强迫他修行,他不但不能走路,昏倒在地上,这个反而更加伤害。法不契机,反而伤害他的善根。

那怎么办呢?佛陀用大乘的智慧跟菩提心这一测试,心里大概有数了:这个穷子离开我以后,可能大乘善根退转了。我们看佛陀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方式。看下面的经文。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其实佛陀没有亲自去追他,在华严会上佛陀没有亲自地开导小乘人,是叫法身菩萨开导,叫做“遣傍人追”。佛陀虽然没有亲自去追,其实他是站在远方看这个穷子的反应。所以,“父遥见之”,他看到这个穷子遇到大乘佛法以后,又是称怨大唤,又是闷绝躄地,他心里就有数了,就告诉这位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说:“不须此人,勿强将来。”这个人你不要再用大乘佛法教导他了,放他而去吧。

放他而去,怎么办呢?第一个,“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冷水表示一种灰灭的偏空的真理。就是中道的实相已经对他来说没办法了,没办法摄受了,就用比较冷的水——偏空法性的冷水,来洒他的脸。然后他就怎么样呢?他才有办法在无明的颠倒业力里面慢慢醒过来。醒过来以后,我们现在从今以后不要再提大乘法门了,包括中道的智慧,包括菩提心,这两个事情就绝口不能再提了。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这个穷子虽然经过大乘佛法的熏习,但是长时间地轮回,已经怎么样?“志意下劣。”他这个人智慧狭小,悲智未发。而作为佛陀,是一个豪贵的境界。

我们看《华严经》,《华严经》那是一个真如缘起,“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功德是可以互相互含互摄。菩萨修布施,他同时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功德,他那个功德是互含互摄。菩萨不是说一定要修持戒才能够成就持戒的功德,菩萨修持戒也同时具足布施、禅定等等功德。

所以,华严会上那叫一个菩萨的豪贵的自在力。这种情况,对于一个连三餐都吃不饱的穷子来说,是很难去信解的,两个档次落差太大。所以,“审知是子,而以方便”,知道这两个之间的问题以后,就开始以二乘的方便门来摄受他。“不语他人,云是我子。”所以,经过测试以后,佛陀下定决心,不再讲说他是我的儿子、他一定要继承我的王位,就不说了。

佛陀在经过《华严经》的这么一个测试以后,包括在阿含、方等、般若都没有明确地说明你是我的儿子、你可以继承我的家业、我可以授记你做佛,佛陀对这件事情绝口不提了。“不语他人,云是我子”,反而“使者语之”,让这个使者就告诉这个穷子说:“我今放汝,随意所趣。”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不再强迫你修学大乘佛法。

那么这个时候穷子什么反应呢?“穷子欢喜,得未曾有。”这一看,哎哟,你不再叫我继续轮回下去了,我可高兴了。“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就从地面站起来,前往这个卑贱的小村落,继续地打工来获取基本的衣食。当然,这个打工就是准备要修四谛法、观四念处。这个就是一个贫穷的身心世界。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叫做“拟宜大乘”,所以佛陀从这个地方就决定“舍几用车”,放弃了大乘功德,因为大乘功德对于一个流转太久、善根退失的人来说,实在是没办法接受的。

那怎么施设方便呢?

寅二、遣二人诱

我们看寅二的“遣二人诱”。看经文。

这个经文有四段,先看第一段“遣使雇作”。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