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王莽篡汉多长时间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硐搿!?br>

“谨尊父亲教诲。”

姬伯禽诚惶诚恐地说。

那一车简策,周公小心地用红绸布包裹起来,以便于保管。

周公送儿子一程,一路上少不了对他一再叮嘱。姬伯禽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回到鲁国,他不仅认真学习《周礼》,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切切实实地加以落实,在鲁国推行仁政。同时,履行对父亲的承诺,把《周礼》一书小心收藏,好留与后人。

周成王和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史称“成康盛世”。但到周昭王时,人们的私心不断膨胀,原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涣散,史称“王道微缺”。到周宣王时期,一方面是大量的“公田”不断私有化,另一方面,权贵地主又在不断地开垦私田,最终导致原始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所以,到最后,本来每到春季,按传统周王应在公田上主持开耕仪式的,周宣王觉得这事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了。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即位。因为年少贪玩,为哄褒姒开心,不惜“烽火戏诸侯”,致使政府信誉沦丧。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周幽王孤立无援,被犬戎所杀,镐京被毁,那藏在王家藏书殿里的《周礼》和其他珍贵文献,与西周一道化为了灰烬。公元前770年,11岁的太子即位为周平王。因为镐京被毁,在秦国帮助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第十二章  孔子初论仁

“井田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战争失败,京城被毁,也同时摧毁了周王室的统治能力;其次,人们私心膨胀,使“井田制”的吸引力不断受到削弱;第三,牛耕普及,铁制农具开始应用,这为人们大量开发私田和耕作私田打下生产力的基础。

“井田制”灭亡宣告了西周原始社会主义社会解体,中原进入大分裂时代。社会两极分化,为谋生活,穷人不得不卖身奴。于是,各诸侯国内蓄奴现象死灰复燃。各国间,相互征伐不断。小诸侯不断被吞并,大诸侯不断被异姓贵族取代。最后,形成秦、魏、韩、燕、,赵、齐、楚七大国,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秦国所灭。

这个历时515年的漫长岁月,改变了中原历史的发展进程。西周的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中只留下一个“仁政”的传说,一声“礼崩乐坏”的悲叹,和几个政治的理念片断,活着的后代中,已经没有人知道西周原始社会主义的真实情形到底是怎样的。

然而,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各类新思想、新学说层出不穷的伟大时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各话各说、各说各法,各有各的道理。百家中,尤其是以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等九家最有名,后来刘歆称之为“九流十家”。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的法则。道家创始人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其含义,与柏拉图的“理念”大致相同,是真理、规律等的意思。人应服从自然,尊重规律,这是道家思考的出发点。所以在政治上,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顺从自然规律的意思。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利益,这当中没有道德可言。治国就是一个利用民众的弱点的游戏,用利益、荣誉来诱导百姓,然后再用法律规限百姓。商鞅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用利益去诱导人“好”的一面,用法律去惩罚人“恶”的一面。所以,法家的主张就是要重视法律的作用,尤其强调刑法的作用,“以刑去刑”,提倡用重刑来治理国家,而且是要轻罪重罚。

阴阳家试图科学地解释宇宙万物,他们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划分为积极的一类和消极的一类。具有消极、退守、柔弱特性的事物归类为阴,具有积极、进取、刚强特性的事物归类为阳。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以一栋楼房来说,在上的楼层属阳,在下的楼层属阴。但在受到日照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下的楼层,因为受日照的关系,也是属阳。而在背影中的楼层,即使在上方,因为在阴影中,也是属阴。所以,事物的阴阳关系,在不同场合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正如《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这是一个社会哲学概念,在九流中,是最突出的。虽然道家的“道”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但那是更接近于自然,而不是社会。阴阳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原始的科学概念。而墨家的理论,也是技术成分多些。

但是,尽管儒家的“仁”的概念是一个社会哲学的概念,却甚至比道家的“道”的概念更抽象,更难以理解。比如,在《老子》第1章、第25章等章节中,老子都对“道”作出了明确定义。不同于孔子,据《论语》记载,虽然他的学生多次问他“仁”是什么意思,但孔子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何谓“仁”,没有对“仁”这个核心概念给出明确定义。

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勇挑重担,后收获成果,可谓仁矣。”

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说话谨慎负责,不吹牛皮。”

樊迟再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学生们屡次问仁,孔子的回话都是“仁者”。也就是说,他的回答,都没有定义“仁”。他只是引导学生通过具有“仁”的品质的君子的应有行为来理解“仁”,也就是用“仁者”来注释“仁”。为什么孔子不能对“仁”这个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呢?这是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比较,不妨看看远在他之前的姜太公,他也提出过“仁”的观念。但是姜太公提出的“仁”,那是有明确定义的。姜太公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定义很清晰,指社会生产资料、或财产的公有制度。姜太公的“仁”,就是原始社会主义的意思。

孔子并没有沿用姜太公的、也就是西周时对“仁”这个概念的定义。说明孔子对“仁”的定义,与姜太公的定义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分析起来,是因为孔子不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他是从对人,对个体的、人性的存在、也就是“人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仁”这个概念的,由于这是一种崭新的、独创新性的内涵,在现有语境下,还没有足够的语言工具可以对此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能借用传统概念。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仁”的定义,然而,透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等观点,使人们得以看到那蔚蓝的天空那般透明、那样深远的博爱情怀,使人们得以明白,孔子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的概念。因为,*的观念需要建立在对人的爱的意识的觉醒上。没有对天下人的大爱,就不会有对*的尊重。

如此就可以理解了,以“仁”为核心概念的儒家学说,是最经典的古代*理论。因为孔子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天下人的大爱的基础上的。后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话何解?现代语文来注释,就不仅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包括有道德的理论,更因为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是重视*的道德,是从*出发而形成的道德。这照亮长夜的明灯,正是*意识的确立。

第十三章  孔子再论仁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先是获任为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位高权重,得以有机会出入鲁国的王家藏书阁,浏览王家藏书。因而,这样的事情就很可能会发生了,因为能出入王家藏书馆,孔子便把姬伯禽从周公手中接过来的那套《周礼》,从已经褪色的红绸布中解放出来。

这时,孔子已经52岁,不比少年人,阅读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求知,更为钻研学问。所以,尽管《周礼》这本书难读、枯燥,但对孔子来说,这算不得是一座难上的高山,而且,越读越有趣味。因为,在他研读着的时候,心里头亮堂开了:

“这里面有多么丰富内容,这里制定了多么美好的制度,这就是仁。这就是仁的最好实践。这就是仁政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