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森飞进“渡渡鸟”
一
春天一过,夏天的奥森就蓬勃起来,万物向阳,疯狂生长。各种草,各种灌木、乔木,开枝散叶,由淡绿浅绿迅速变为深绿翠绿,一层一层地,让人一走进去便觉得幽凉。
转眼六月下旬啦。
去年我在奥森北园秋天看到的那一片森林,白蜡树,还有毛白杨,树身似乎又大了一圈,高了几许。西府海棠紫的青的果已经高挂在枝头,树枝细细的,枝枝向上,密集排列。果是小小的青青的,半熟的则红红的,非常干净,好看得很。银杏也挂果了,圆圆的嫩嫩的浅白色的,掩在树叶当中,有一点儿显眼。因为阳光正好,这个时候的森林,小河流水、开花灌木、高大乔木,全都闪着光泽,迷人极了。
鸟的叫声非常的清脆,各种叫声,都很欢快。这是夏天的鸟。“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又飞去了。”我想起泰戈尔《飞鸟集》里的诗。这其中有没有曾在早上飞到过我的窗前鸣叫,然后又飞回了森林的那只鸟?
我正冥想,突然一只巨大的鸟儿飞起,是喜鹊。这是去年秋天我见过的那些喜鹊中的一只吗?它明显也长大了许多,飞翔的影子更矫健,落在树上的影也大了许多。它时而低飞,时而高飞。低飞的时候,翅膀展开不扇动,贴着地面滑翔而过。
而在空中飞时,翅膀有节奏地扑闪,给人的感觉是它可以飞得很高。
过了清洋河,我拐到一条小径上。这里似乎更加幽静。微微隆起的土坡上,连绵着一大片草丛,盛开着的、花瓣鲜亮金黄的黑心闪光菊稀疏有致地环植四周,几只白色的蝴蝶在花上飞来飞去。鸟儿在地上、在天上、在树底下飞,轻轻地展翅,又轻轻地落下。因为蝴蝶和鸟儿,静止的草地有了灵气。
我看着草地出神。如果这奥森只有一种生物还是奥森吗?
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还叫世界吗?
忽然传来一阵阵孩子的笑声,夹杂着大人的说话声。循声看去,只见对面大道上正走着一溜由小孩和大人组成的队伍,参差不齐,却浩浩荡荡。他们的衣着五颜六色,黄的、红的、蓝的、白的、花的,有人还挥动着小旗帜,使整个队伍看上去生气勃勃。我带着几分好奇,穿过草地向他们走去。
二
队伍停了下来,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开始一场游戏:小绵羊追大灰狼,也就是小孩追大人。
孩子们呼叫着冲向空旷草地,去追赶“大灰狼”。“大灰狼”很狡猾,与孩子们的距离始终保持在快要追上却又够不着抓不到的位置。有几个跑在后面的孩子很快就散开了,似乎忘记了游戏主题,一味地在草地上撒野般地相互追逐嬉戏起来。
也仍有不少孩子在锲而不舍地追赶“大灰狼”,且越追越勇。
最后,“大灰狼”累得气喘吁吁,被“小绵羊们”团团围住。
游戏结束时,有个小男孩激动地给了“大灰狼”一个大大的拥抱。原来“大灰狼”是他的爸爸扮的。此时,在场外观战的爸爸们,鼓掌喝彩,脸上全都浮现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紧接着是爬树游戏。这个游戏参与的主要是男孩子。
要爬的那株树甚是奇巧,树身底部是倾斜着的,且非常粗壮,似乎专门是为孩子们爬树这样的游戏长成的。
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先是后退两步,然后奋力往一棵树冲上去。他冲上了树,抱起树往上爬,但不一会儿就因身子不稳往下退。说时迟那时快,另一个男孩急忙上前,双手抵住他的臀部,鼓励他继续爬树,周围的孩子和家长们也“加油”“加油”地喊着,他便身子贴着树皮又往上爬几步,做出胜利的手势。
三
我一边看孩子们爬树,一边和身旁的一位家长闲聊。
家长介绍说,这是一个公益组织给他们单位组织的亲子活动专场,这次有14个家庭参加。他们有一个由这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组建的微信群,一有活动就将活动内容发到群里,愿意参加的就在群里扫码报名。活动是纯公益的,定期组织,一般都在周末。这次参加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11岁。
目的是让孩子们放下学习包袱,和家长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不光在奥森,在通州、小汤山、南城,不同的区域都有。
她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感觉非常有意义。每一次活动,有两三个志愿者带队,他们都非常用心。
正聊着,爬树游戏结束了,孩子们欢呼着找到各自的家长,喝水、吃零食,补充能量。
我看到了人群中的志愿者。他们穿着白色的T恤,胸前印有“志愿”二字和一只鸟的图案徽标。徽标旁印有他们的名字。
“好啦,小朋友们,我们继续往前走哦,下一个目的地是雨燕塔!”一位个子很高、皮肤黝黑、戴着眼镜和耳麦,看上去阳光开朗的志愿者招呼着大家。他叫李明浩,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
队伍很快就向前开拔。有些孩子动作快,一下子就走到了前面;有些拖拉的,落在了后面;有个3岁的小孩走不动了,大人便抱着她走。
我童心大发,饶有兴趣地跟着往雨燕塔去。
四
雨燕塔是奥森公园建园时专门为北京雨燕设计的塔楼式人工鸟巢,位于北园东北部,旁边一条小河蜿蜒,周围密林环绕。我曾去过三次。
雨燕是著名的候鸟,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也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它的外形与燕子十分近似,但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外观呈流线型。它在北京繁衍生息了上千年,是北京城古老的象征。
雨燕喜欢在楼宇的屋檐下筑巢垒窝。古老皇城的建筑,从前门到鼓楼,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楼,到老北京每一座楼台,都是雨燕的栖身之处,所以老北京人都把它叫作“楼燕”。曾经,每年4月到8月,雨燕遍布城区,成为北京一景。随着北京旧城改造,城楼、庙宇、古塔拆除了,现代建筑高高耸起,适合雨燕搭窝栖息的建筑迅速减少,雨燕的数量因此骤然下降。
在当时,北京雨燕大概只剩3000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