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时间深处的意思 > 心忧书(第1页)

心忧书(第1页)

在青岛开会,遇到了阎庆生。他交给我一册小书,是新逝世的卫俊秀先生的日记。卫先生是有名的书法家,曾在友人处见过其字,真真有荡人心魄之感。还影影绰绰地知道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可惜他的书未曾寓目,知之甚少。这一册日记写于1971年至1979年,正是中国风云多变之际,也是作者六十岁到七十岁时历史的留影,内容的别致是另一类著作所不及的。

按年龄上算,卫先生属于“五四”后的那一代人。出生于1909年,原籍山西襄汾县。1955年因在胡风主持的“泥土社”出版过一册《鲁迅〈野草〉探索》,竟遭到株连,先是入狱四年,后从西安被逐回原籍,蒙难达二十四年之久。在乡间岁月,他以读鲁迅著作苦苦支撑自己,留下了悲苦的一页。读这一册日记,心像被什么烫了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先前在孙犁、聂绀弩的文字中感受过类似语境。近来读学人的书卖弄者很多。有的似乎是从《越缦堂日记》那里走出来的。卫俊秀绝无那样的悠然与沉静,文中乃心性的坦露,有大的哀凉与悲苦于斯,真真是绝望者挣扎的文本,每一页均热浪袭人,有鲁迅的傲骨在。若说鲁迅的知音,他算是一个。与那些贵族般地吃鲁迅饭的人比,卫俊秀不属于今天的学界。

世间喜读鲁迅者,有以学术之语出之,得教授之誉者多;有以言行暗仿者出之,默默存活于乡间市井,活得清白中正。

卫俊秀自然属于后者,一生清寂,于苦海中忍痛搏击,像个真正的汉子。柴建国在《写在昨天的豪迈与苍凉》中介绍了卫氏蒙难的历史,写得千回百转,记录了老人在逆境中的片段。

1971年至1979年,卫先生已在七十岁上下的年龄,全无落魄死灭之态,怎样的吃苦、饮恨、自励,均于日记中闪现。有一段时间,先生每日均在日记中写下“鲁迅先生”四字,用于慰藉孤苦的心。那时他远离妻子儿女,一人于山西的一个村中度日,上受压迫,旁遭冷讥,其状之惨已非外人可以感到。1975年2月12日日记云:

日写“鲁迅先生”四字,用以自勉,虽未能至,心向往之。能把先生的政治、思想、治学、写作、革命精神、平生作风、道德品格,备于一身,无私无畏,大步前去,亦足豪矣!日月之行,灿烂大观,顶天立地,岂不伟哉!得此气魄,光我魂灵,千钧自重,唯念生民,狗类鄙细,曷庸伤神。心田既适,年寿高隆。善于养大,是为大人。写在动气之后。晨。

莫伤力,不损神,冲淡百福臻。强人多害力,暴躁大坏神。识透物理,看破世事,终归何有?土尘!

自扰一生,闷闷。快活需自寻。

陶渊明不易学。

1976年6月25日又写道:

鲁迅先生是怎样个人,就做怎样个人。不能含糊!认得真,化得开。

开始写字,仍快,不太放得开。

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物,对于一切还有什么介意之处?可笑事颇多,也就不足奇矣。

那一年7月14日的日记又云:

秋收后竟功,改辙,专事养怡之功以延年,足矣。

亦功亦傲,行素远俗,高而大之。廿年有限日月,何得周容卑退,下得可怜,奴得取厌,廉价贱售,趋炎如适之一流,可耻也。

鲁迅先生哪肯如此?

先生不可须臾离者也,慎之,敬之,笃行之。

在几日后又这样写道:

鲁迅脾气难改,无可奈何,“得罪就得罪吧”。

有甚关系。

私淑大诗人、大哲人学者行径,不能离,至情也。雍容而开朗,自有天地,别具气宇。高节,时有之,非己高,人低也。主见。“人云亦云”为马氏最不容忍。

鲁迅先生。

……

一个在绝境的老人,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是惊动鬼神的吧?日记几乎都是与鲁迅的对白,在荒凉的乡间衰破的小房里,一个孤苦的魂灵因为与鲁迅相逢而不再沉沦,心绪的广阔与爱憎的起落在交织着一首首诗。考察鲁迅身后的知识分子史,我们是不该忽略这样的文本的。卫俊秀是个大学者,对先秦两汉尤有研究。他的书法大气淋漓,似于古人又出于古人。

从远古至今,千百年的文人墨客甚多,先生唯取庄子与鲁迅,身上深染其风。其书法遒劲秀美,与己身修炼有关。我想鲁迅的影响大概也是有的。卫俊秀晚年常读鲁迅手稿,甚爱其圆润有力、不疾不徐的美质。又喜读黄山谷、文天祥、傅山、康南海诸人之字,于是书法与文章都很有气象,不像市井里的叫卖者,神貌是奇异的。世间的书家有形无神者多,而文人的作品多有肉无骨。卫俊秀不是这样。他通乎古今之变,明于乡野之情,有书卷中的古风,又含山林野气,人与文都别于流俗,是有大境界的人。这样的人生前多历风雨,并不以文字耀世,但无意之间,臻于绝唱,遂成勇者。古人云苦难成诗人,想一想是对的。

我在年轻时曾口放狂言,以为当世已不再能见到奇文奇字,英雄时代远矣,不复有大的气象。近年读王小波诸人著述,方觉先前的话是失当的,谬以千里。茫茫中国,默默劳作如卫俊秀者,也许还有许多,只是今人很少发现罢了。人间的俊杰,大抵在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与这样的人相逢,我们会变得比过去聪明些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