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顿时感动地要拉起李菲儿小手。
“菲儿,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当真其年龄和我们一般儿大?”
文烨笑道:“要是你们没意见,叫我哥我还是会答应的。”
抵达当日晚上,高精尖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德志院士、纳米科技实验基地负责人刘新华院士以及黎云院士、马志豪院士等人为文烨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
同期前来研究所的并非只有文烨和李菲儿二人。
当晚参加欢迎会的新人还有研究无人机的中科大教授龚士珍、研究量子隧穿应用的京理工大教授李国林、研究轻核中子重力重构方法探索的西工大教授周果果、研究引力波动能转化装置的南理工教授付强。
按照谭德志主任的说法,这一期新加盟研究人员都是领域大咖,都是从各理工大学遴选出来的佼佼者,是工程院未来之星。
文烨自认为学识和能力都非常欠缺,做出些许成绩全归为运气好而已,因此表现得都非常低调。
从年龄和学历结构看,文烨学历水平最低,年龄也最小。
不过他工作经验却一点儿也不少,从参加工作算起,至今虽然只有三年工龄,但已经参与了好几个重大项目研发,还获得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特等奖。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工程精英也让文烨大开眼界。
龚士珍研究的无人机可以海陆空三栖活动,表现出超好柔韧性、适应性和抗干扰性,即使离开外界导航还具有自主导航功能。
集航天动力技术、电子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可以说是代表了当前无人机技术的最高水平。
李国林的研究则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另外一种风格。
在李国林的作品中完美展示了什么叫做心灵感应和远程操控。
主要方式是利用一种量子波及其反射技术让处于量子流上的两个物体做出同步反应。
他的研究目标是隔空御物。
周果果的研究属于理论探索,更多时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从理论物理和分析化学基本问题出发,依靠规则和原理的推理论证,从理论到理论,直到找到关于轻核中子的重力重构结构模型。
这项理论研究成果拟适用于人造重力环境,为今后人类步入太空建立太空城市奠定基础。
付强的引力波动能转化装置就更是神奇。
利用无处不在的引力波势能转化为驱动物体运动的动能,这将大大提高飞行器能源利用效率。
这项技术如果验证成功,将大大缩短人类跨入太空旅行时代的进程。
“都是天才啊。”
几人的成果让文烨直呼精彩。
文烨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
算法和代码都并不算什么事,一点儿靓点和特色都没有,所以他干脆不展示。
这在几人看来就是谦虚和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