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穿越三国主攻 > 第183章(第1页)

第183章(第1页)

世家大族为了自保,愿意和宦官交好的不只汝南袁氏一家,颍川荀氏也是如此,荀氏八龙荀二龙荀绲令儿子荀彧娶中常侍唐衡之女为妻,同样是为了明哲保身。

对他们来说,保全家族最重要,家族被嚯嚯没了,名声再好也没有用。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7】

世家大族在两次党锢之祸中损失惨重,纵然后来黄巾之乱兴起,灵帝唯恐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而大赦天下,免除党人因亲属师友关系连坐的禁锢,士人之中愿意忠君的也没有多少了。

尤其是亲身经历过党锢之祸的老一辈名士,或明或暗都在推着汉室往绝路走。

皇帝在没事儿的时候能把世家大族往死了打压,有事儿了又想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世上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关系远的暂且不提,只说荀彧的六叔、袁璟小家伙的外祖父、大汉司空荀爽荀慈明,这位为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隐遁汉滨十余年、后被董卓强行征召入京的硕儒大家,所著书籍里或多或少也带了些推翻汉室的苗头。

汉室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搞了个君权神授,皇帝代天受命,上头还有个可以压皇帝一头的“天”。

天子无道,百姓没办法和天子作对,头顶的老天却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训这个不孝子。

董仲舒提出皇帝代天受命,如何解释这个所谓的“天”,自然是儒生士大夫说了算,桓灵二帝把世家大族得罪的死死的,等到汉室倾颓,只要能拉拢住士人,代天受命的是不是大汉并不重要。

连廊下,披着厚厚斗篷的青年缓步走在其间,步履缓缓格外赏心悦目。

原焕不担心将来,如今做通荀彧的思想工作,也不太担心现在,毕竟经过了两次惨绝人寰的党锢之祸,士人不循正道是为了保全自己,是为了拯救天下,天子不行仁政,理应退位让贤。

需要解释一下,这话不是他说的,而是历代儒生说的,自从天下独尊儒术,儒生地位大为提高,一旦皇帝不得人心,就有儒生上书要皇帝退位让贤。

从汉武帝后期,到汉昭帝、汉宣帝、汉哀帝……大汉的皇帝几乎都收到过催他们退位的上书,到汉平帝时实在不得民心,上书催他退位的士人数不胜数,汉室宗亲扛不住压力,最终只能任儒生榜样王莽被推上帝位。

如果王莽后期的骚操作没那么多,而是想法子解决当时的朝廷弊端社会矛盾,后来光武帝能不能成功上位谁也说不准。

东汉自光武帝开国对世家儒生就不怎么友好,毕竟前面刚出了个被天下士人推举上去的王莽,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头顶一直悬着刀。

所以光武帝登基称帝后谶纬之学很快兴起,神化刘姓皇权,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奉孔子为教主,不给儒生解释天意的机会,以此来斩断士人借天意来推翻皇帝的可能。

朝廷变成外戚和宦官的天下,士人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好不容易起来了一段时间,又赶上了党锢之祸,这倒霉劲儿也是没谁了。

原主娶了荀爽之女,对荀爽的学说很是了解,荀氏八龙在经学上成就不小,中原一带跟随他们学习的不在少数,荀慈明隐居十余年著书立说,文章里对汉室的态度不算太隐晦,荀彧身为荀爽的侄子,不可能对叔父的学说一无所知。

所以他一直觉得,荀家出了荀彧这么个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清正君子有点奇怪,像荀攸那样平淡对待改朝换代才正常。

亦或者是他之前想的那样,荀彧拦的不是曹操加九锡,他拦的只是曹操仓促间加九锡。

时间推回关东联盟时,袁绍和韩馥商议另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不是秘密,如果不是刘虞死活不愿意当皇帝,现在天下就是长安有小皇帝幽州有新皇帝,变成两个皇帝并存的局面。

从拥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不只袁绍,天底下其他牧守也都没怎么将皇帝放在眼里,荀彧在那种情况下还愿意投奔袁绍,心里即便对汉室有敬意,也不会尊敬到用性命维护汉室正统的地步。

只是仓促暴露心思容易落人口实,与其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如徐徐图之。

当然,如果朝廷做的太过分,让天下人都觉得他们是受害者,反抗朝廷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情况就要另说了。

大汉十三州,除了关中全都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有些州郡耐着性子做足面子功夫,任命官职的时候愿意上表朝廷,有些甚至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俨然已经是当地的土皇帝。

别的地方都不愿意听话,只有冀州一州朝廷给什么要什么,别说别人觉得王司徒薅羊毛可着一只羊使劲儿薅的嘴脸面目可憎,他自己都觉得他们是冤大头。

温顺的小绵羊被欺负狠了,不愿意再被欺负了,在朝廷想薅羊毛的情况下提出拒绝,怎么看他们都是有理的一方。

不管怎么样,只要牢牢占据道德的高地,以后写檄文开骂战他们也不会落下风,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他愿意为百姓吃饱穿暖而努力,朝廷愿意吗?【8】

谁说诸侯和朝廷作对必须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他偏要让天下人都觉得他才是名正言顺的那一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