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对他负责君夜阑抬起头,顿时正襟危坐地看着兰嫣。兰嫣见此,到嘴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了。她往前面走几步,站在君夜阑面前,说道:“关于现在的流言,我……”“这件事不关你的事情。”
君夜阑语气温和,觉得兰嫣是在自责。他起身和兰嫣对视,脸色也随之柔和,“那些人是针对我,利用了你。”
兰嫣本来还想安慰君夜阑,结果反被安慰。她不由得笑道:“厂公,我们真是心有灵犀。”
君夜阑微愣,没有听懂兰嫣的话。“其实我刚才想说的是……”兰嫣故意停顿了一下,身子微微前倾,眨着眼睛道:“因为流言要对你负责。”
君夜阑耳尖微微变红,咳嗽两声道:“你在说什么。”
“我说的是真的。”
兰嫣直起身子,一双眼眸充满着笑意,笑道:“你是为了帮我才传出这些流言,那我干脆大方承认了。不过他们说错了,我是自愿的。”
她自愿待在君夜阑身边,才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是被迫的。君夜阑看着眼前人狡黠的笑容,说的是真心话。他的心在轻微颤动,说道:“你是因为我才如此的。这些事交给我处理就好。”
他不想让这么为自己着想的人受委屈。兰嫣自然知晓君夜阑的想法,不过从君夜阑嘴里说出的话恐怕没人相信,她要帮君夜阑一把才行。她心里有了一个打算,看向君夜阑道:“君夜阑,无论他们如何说你,我都不相信。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
她还记得自己刚来的时候,君夜阑表面上很讨厌自己,但也没有对自己怎么样。反而还一直顺着自己。君夜阑怔住,他不解释那些流言,根本原因是他不在意那些人。可眼前的兰嫣说相信自己,他才发现自己也会在意,且只在意兰嫣。他往前走一步,靠近兰嫣,压抑住拉住她手的冲动,从喉咙里蹦出一个字,“好。”
兰嫣不由得一笑,本能地去拉住君夜阑的衣袖,心里泛起甜甜的滋味。君夜阑见此,微微展开手指碰触到兰嫣的手心,嘴角上扬淡淡的弧度。从房间离开后,兰嫣去书房抄写了十份婚书,交给慧娘和无名。“你们去府门口贴上这些,让那些人看看事实如何。”
慧娘还是第一次看到婚书,总算明白兰嫣和君夜阑为何对彼此不同,原来是未婚夫妻。她面露可惜,若是厂公没有进宫,现在都和兰嫣有孩子了吧。“兰丫头,你放心,我一定贴好。”
“是,兰姑娘。”
无名点点头,和慧娘一同去门口。慧娘直接在门口的墙上贴上,还喊道:“诸位父老乡亲,这是我们君府贴出的告示。望各位看清楚,上次厂公抱的可是他一直以来的未婚妻,根本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不堪。”
百姓们聚集来,喃喃道:“难怪上次那女子一点都不扭捏,原来还有这样的缘故。”
“我们还以为厂公欺负了这位女子,想来是误会了。”
“那既然是未婚夫妻,为何之前不出来澄清,我看是有猫腻。”
发言的便是严明。他最近一直在关注君府,可不能让君夜阑顺利澄清流言。慧娘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又无法一一辩驳。她扭头看到兰嫣过来,连忙走过去,关心地道:“兰丫头,你怎么出来了?他们会针对你的。”
“慧姐,我本来就没有做错什么,总不能在府里躲一辈子!”
兰嫣一笑,冷冷地看向严明,“严公子,你是没有长眼睛吗!婚书上面写得一清二楚,你还在这里找麻烦。”
严明眼里燃烧起怒火,“你!”
他可不想被一个丫头片子压过风头。“谁知道这是真是假!”
他一脸嘲弄地盯着兰嫣,煽动周围的人群。兰嫣冷笑一声,“看来严公子今日真的没有带眼睛出来啊。”
她走到婚书面前,对着众人说道:“各位这婚书是十年前的,是我和厂公幼时定下的。”
她挤出两滴眼泪,接着说道:“我们本来是一对金童玉女,结果天有不测风云,乡下穷苦,厂公被家人卖给人贩子,我们从此分隔两地。”
“等我长大后,我便带着婚书亲自来找他,为了就是当初的那份情分。无论厂公变成什么样,都是我兰嫣此生认定的夫君!”
周围的百姓不由得哭泣出声,“实在是太感人了。我们之前一直觉得厂公可怕,可有这么真挚的感情在,根本不可能是那样恐怖的人。”
“这位兰姑娘和厂公不容易啊。”
严明见无人站在自己这边,愣愣地看向兰嫣,随之爆发出怒火。兰嫣如同无事人似的,笑道:“严公子,你自己没有,也不能破坏别人的感情啊。”
她看向严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眼里泛起一股得意。然后她看向慧娘和无名,“走,我们进府。”
慧娘和无名现在都佩服起兰嫣,还都觉得兰嫣太不容易了。兰嫣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变化,这下没有人会说君夜阑的流言了。她便忙碌厨房的事情去了。而宋成刚才在门口,也听到了这些话。他眼眶都红了,给君夜阑送公务的时候,喊道:“厂公,你一定要对夫人好,夫人苦啊。”
君夜阑一头雾水,“哪里来的夫人?”
宋成便将刚才门口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君夜阑。“现在大家伙都知道你和夫人的关系了。厂公,你不能做负心人啊,要对夫人好。”
他现在完全站在兰嫣那边了。君夜阑想起刚才兰嫣走时的表情,原来早就想好了办法。他起身走出房门,把宋成丢下,来到厨房门口,喊道:“兰嫣。”
“厂公,你怎么来了?”
兰嫣正在拍打着面粉,猛地一拍下去,脸上和发丝上都沾上白色的粉末。君夜阑走近,拿出帕子,轻柔地给兰嫣擦拭着脸颊。他看着兰嫣一动不动的模样,不由得笑道:“我来找自己的夫人,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