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次以后,魏尔生太太想批评女儿的时候,就总是先让女儿尽量地说,让女儿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自己。她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女儿再度成为一名很合作的人。
使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
记着,别人也许完全错误,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声备他。试着去了解他,只有聪明容忍、特别的人才会这么做。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
试着忠实地使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
7。摆正与下属的关系
做为领导者虽有批评下属的权力,但滥用批评会损害自身形象。摆正与下属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批评的作用会更好。
部属做错了事不要马上对其发怒。部属做错事也是难免的,不能要求部属一点错不出,领导者要细心分析他出错的原因,要全面看待部属。只能要求部属少出错,特别在重要环节上尽可能不出错。但一旦其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甚至造成一定后果时,领导者一定要冷静处理,千万不能火上浇油。可以想象,没有哪一个部属希望自己的工作出现纰漏。因此,一般情况下,部属做错了事,领导者应冷静处理,不要急于批评,更不要冲其发火。在这方面,有经验的领导者往往先以安慰和平息事态为主,然后再详细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要求部属公开检查,而是全面分析、考察部属的行为。无数事实说明,部属在捅了娄子、出了差错以后,领导者越是心平气和、宽宏大量,部属则越能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过错,竭力做好弥补工作。
当部属顶撞自己时不要对其发怒。一个领导者要成功地驾驭部属,必须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能力和实绩取信于人。因此,当部属顶撞时,要特别冷静,要多问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千万不要沉不住气,急于把部属压下去。其实,采取压服的办法,到头来只能是压而不服,真正伤感情、丢面子的还是领导者本人。
个人私事引起情绪不好时不要对部属发怒。领导者在家也是人父、人母、人兄、人姊,也有棘手的子女问题、家庭纠纷等烦恼的事。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领导修养极好,不论在家中与家人发生什么矛盾,哪怕是吵得不可开交,但一进办公室仍然像往日一样,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心中的苦恼与不快。也有这样的领导,一旦在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与亲友、邻居、行人发生了摩擦,就把不快带进办公室,部属一眼就能看出其神情严峻、余怒未消,一反往日常态,这就令部属心有余悸,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与其接触。这后一种领导者,从本质上说,是缺乏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涵养的。尤其是在把家中产生的气,发泄到与自己构成工作关系的部属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是与合格领导者的素质不相符的。
因此,每一个领导者都应端正对部属的态度,摆正自己与部属的关系。如果一有气就往部属身上出,天长日久,定会遭到部属的强烈反对,领导工作也就很难做好了。
8。这样的批评要不得
对别人有益的批评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受,但如果你的批评有点过火或者搀杂着其他的目的和个人情感,这样的批评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的批评不如不说。
要使批评能被人接受,除了讲究艺术之外,还应当注意不要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1.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的领导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就去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2.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横眉怒目,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评人应力戒发怒。当你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下级虽有过错,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3.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这种做法,只能使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产生离心作用。
4.不分场合,随处发威
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而有的只能进行个别批评。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随便把只能找本人谈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就会使对方感到无脸见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批评人,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着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故意丢他的脸,出他的丑,使他难堪,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许多争吵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引起的。
5.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批评人,事先最好打个招呼,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批评,对方不至于感到突然。比如,有的人做错事,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应当先通过适当时机,吹吹风,或指定与对方关系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使其先自行反省,然后再正式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感到突然,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反之,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就突然批评,不仅会使人不知所措,还会怀疑你批评人的诚意。
6.清算总账,揭人老底
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有些思想工作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问题"全部数落出来。这样做,只能使对方感到你一直暗地注意收集他的问题,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7.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才容易被人接受。如果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说不服就压服,动不动就说:"是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或下最后通牒:"必须……否则……"这样,对方的逆反心理就产生了,对方可能会想,干吗一定要听你的?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悉听尊便,请吧,我才不怕呢。"结果是逼而不从,压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绪。
8.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中国有句俗语:"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批评人。当面批评,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肚里有鬼。再说,不当面讲,经他人之口转达,很容易把话传走样,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
9.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一贯如此。比如用"从来"、"总是"、"根本"、"不可救药","我算看透你了"等来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10.嘴上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更不能随处传扬。有的前脚离开下级,后脚就把这件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做例子,弄得该问题人人皆知,满城风雨,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
11.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批评只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在心理上会产生疑虑情绪: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带着这种情绪,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当你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你又在讲他,又在与他过不去。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领导在批评之后,要细心观察他的变化,对他表示关心和体贴,有了点滴成绩,及时肯定。有了困难,及时帮助。这样才能有助于消除猜忌心理,达到批评的目的。
12.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有的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心里已经很不自在了。如果再重复批评他,他会认为你老是跟他过不去,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评,就会在他心里多一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