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学的计算机男子,在毕业后留在美国找工作,投了好多份得简历,结果好多家公司都没有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领导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领导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一段时间过去了,领导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领导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领导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领导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我们常说“回头是岸”,其实也就是以退为进的意思。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有数目记载了下面两则故事: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智慧,更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圆满自在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人生就不是完美的人生,他的世界也就只有一半。而一个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的人,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邹忌和齐威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本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时任齐国相国的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同邹忌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人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做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孙膑在此时急流勇退更不失为一良策。孙膑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对齐国政坛的错综复杂了如指掌,对邹忌其人也比较了解。他之所以置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的大仇已报,他也就应该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不可能迷恋政治,更不可能拖着残疾之体跟田忌逃亡楚国。
我们说,一个会做事的人,不如先去学会做人。当然,最好是又会做事,又懂得做人,那样就是完美的人了;而如果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往往就做不了什么成功的事。办一件事,实需要通过很多人的过程,没有人时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办的事。有时候,想办成一件事,就得迂回曲折,以退为进,要颠三倒四,那样还不一定能成事。
做人同做事是相同的道理,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因为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不生气的智慧:
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7.小不忍则乱大谋
俗话说的好“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的“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连一点儿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很容易坏了大事。许多时候的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要狠下心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优柔寡断,不当机立断,那麻烦的事情就在后面等着你呢,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明朝名相的张居正,在他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两岁时候的张居正,就认得“王日”两字,一时之间被大家看做是神童。在13岁时参加了乡试,在所有考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但却沉着冷静,写出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当时的顾辚是非湖广巡抚,他是一位非常爱才的人,他有意要磨炼张居正几年,如果经过磨练,张居正就肯定会中举的。终于,经过了几年的勤奋努力之后,张居正如愿考上了进士,在23岁那年,他就开始步入了仕途。
走上仕途之后,张居正被选为蔗吉士之后,他还没有放弃学习,这时候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各种。虽然张居正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可是,当时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去忍耐了,以此来与严嵩周旋,因此,纵使他有一身的才能也无法施展。张居正就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终于,在严嵩专权15年后倒台了,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居正入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洪。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深深感到,在官场上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本事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所以,尽管高洪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在高洪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
掌权后,张居正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耐有两种,一种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