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忍经赵清献 > 第三章 以屈求全(第1页)

第三章 以屈求全(第1页)

懦弱之忍与屈辱之忍差不多,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差别的,懦弱之忍是纯梓的因胆小怕事而甘愿忍气吞声,而屈辱之忍则是一种大智慧,屈辱背后隐藏着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甘愿受辱。由此可见,懦弱之忍与屈辱之忍本质上的差别远矣。

刘禅乐不思蜀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叹刘备一生英雄,结果却出了个扶

不起的刘阿斗。‘’此间乐,不思蜀“道出了刘禅不折不扣的懦

弱之忍。

师,以至于殒命白帝城。于是,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继位之时,蜀国已今非昔比,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刘禅绝不是昏職之君,那就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怎奈刘禅天生懦弱,又没有雄才大略,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军兵临城下,刘禅便没了主意。《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述的:

却说后主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文武商议。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后主惊惶无措。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

投之,必遭大祸。‘’多官又奏曰:“蜀、吴旣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科魏能呑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愿陛下思之。‘’后主未决,退入宫中。

次日,众议纷然。谯周见事急,复上疏净之。后主从谯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风后转出一人,厉声而骂周曰:“偷生腐儒,岂可妄议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后主视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刘谴也。后主生七子:长子刘臻,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即北地王刘湛,六子刘恂,七子刘琼。七子中惟德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懦善。后主谓谖曰:“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诺曰:“昔先帝在日,谯周未尝干预国政;今妄议大事,辄起乱言,甚非理也。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大功。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平?”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诺叩头哭曰:“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后主不听。谖放声大哭曰:“先帝非容易创立基业,今一旦弃之,吾宁死不辱也!”后主令近臣推出宫门,遂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赍玉玺来雒城请降。

这就是刘禅投降的经过,兵临城下便没了主见。实是懦弱之极,众大臣的计策一概不用,独选中了谯周之计--投降,面对臣子的死谏,不是悔悟。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形势来看,蜀国照理还不至于灭亡,何也?后主刘禅虽然无能,但还不至于像桀、纣一样残暴;虽然屡战屡败,还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还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机会。当时,蜀将罗宪还率领重兵守在白帝城,霍弋还有精兵镇守夜郎。加上蜀国地形险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难长驱直入,假如蜀

国收集所有的船只,在坚守不出的同时积极招募士兵,向东吴请援,这样做的话,像姜维、廖化等几员大将必定会积极响应,吴国水陆二军也会迅速救援,鹿死谁手也很难说定。况且魏军远道而来大举进攻,想追击又缺乏船只,想常驻又怕军众疲惫而生不测。而且成败因时而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慢慢再吸取旧部来攻曹魏,到那时,形势可能会逆转直下,如此有利的形势,刘禅不会利用,被曹魏之军吓破了胆,实在是懦弱至极。

懦弱屈辱不思复国

刘禅则已被俘,司马昭责问曰:“上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刘禅被吓得面如土色。其实,刘禅无能倒是确实,但总不至于司马昭所说的荒淫无道,生逢乱世争天下,胜者王侯败者贼,这又有什么呢?刘禅在司马昭淫威下连屁都没敢放,忍气吞声,也枉为蜀汉天子,也真够能“忍”的!

司马昭可能是看透了刘禅的懦弱性格,倒也没杀他,还封其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一日,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皆忿感,独有刘禅有高兴之色,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于是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这种人也真够能忍的,哪里还懂得世上还有“屈辱”二字呢?更别说思谋复国了。

Wy十0~Q@@印应8炒,申炒Ml?~~

对于刘禅的忍,我们无话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儒夫,亏得诸;葛亮辅佐了他多年。不过,刘禅也没白“忍”,倒给后人留下了两;句名言:“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刘阿斗

李后主悲词万里长

艺术家与政治家的生命情调截然不同,前者软弱,后者果敢;前者感情细腻,后者狡猾奸诈。如果二者相斗,艺术家除了写诗作赋外,其余的也只有忍的份了。

生性懦弱胆小怕事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给人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李煜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四十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煜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

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李煜之所以懦弱到如此地步,看看他从孩提时代到登上王位所处的环境就不难理解了。

幼小的李煜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的皇父李璟算不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却是颇有才气的词人,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陶冶李煜的才能,使他从小就饱受得天独厚的滋养,并使他对词的创作取得空前的成就。李煜真可谓是在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

兄长李弘冀被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李璟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李璟,抡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忍却也帮了李煜的忙,他以隐忍之计逃过了长兄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迫于无奈吧?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不断退让毒杀忠良

李煜的皇后去世时,宋太祖曾派使臣魏丕去南唐吊祭,实际是借

机让魏丕观察李煜的想法和打算。魏丕在周后灵前吊唁后,李煜设宴款待,请魏丕赋诗。魏丕提笔一挥而就,其中有两句是:“朝宗海浪拱星辰,莫教雷雨损基肩。”暗示宋太祖处心积虑要统一天下。李后主君臣看罢,惊诧不已。按理说,李煜应马上作出反应,以守为攻,依靠南唐地势和举国贤才,作好应对之策。可是他写诗赋词还可以,一提打仗,早已吓破了胆,忍着算了。

不久,宋太祖就命崔彦进、曹彬等四员战将率六万大军,分兵两路直取后蜀。后蜀被攻破的消息传到江南,犹如晴天霹雳,南唐举国震惊。敏感的李煜暗想:孟昶踞剑门天险,固若金汤,宋军一到,顷刻陷落,束手就擒;而我仅凭长江天险,恐怕江山难保!

很快,宋太祖又兴师讨伐与南唐国土接壤的小国南汉。仅数日即攻破南汉。李煜心里明白:这是杀鸡给猴看,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仅如此,宋太祖灭掉南汉之后,大军移师汉阳,其锋芒直指南唐,气势咄咄逼人。宋朝此举把李后主吓破了胆,惶惶不可终日。

宋太祖对南唐蓄谋已久,虎视眈眈,步步紧逼,致使李煜恐惧得寝食难安。那么,在不可多得的御敌良机面前,他为什么一而再地错过呢?只一个字,就是“怕”!一个“怕”字使他什么都能忍,忠良之计不敢用,敌国挑衅不敢应战,一味的忍气吞声,其结果可想而知。宋太祖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地威胁欺凌南唐。有识之士深为社稷担忧,有人曾向李煜奏禀,宋太祖在荆南制造几千艘战舰,意在谋取江南。南唐爱国志士纷纷主动向李煜上表,请求前往荆南秘密焚毁战舰,破坏宋朝南犯的计划,可李煜却胆小怕事,不敢准奏。

南唐并非没有忠臣良将。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就连宋太祖也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林仁肇忠君爱国,时刻为南唐社稷担忧,为了社稷永固,专程进京密奏防御之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