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倘若不能宽容他人,那么他人也很难与你相处,最终会导致关系不和谐,结怨成仇。而真正的聪明人,不仅会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人,也会用柔中有刚的方法妥善解决矛盾。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优秀的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来自于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拥有自律性格的人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那些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总是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严苛;而那些总是轻易就失败的人则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而放任自己、苛求别人的人,往往最易招致他人的怨恨,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想要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否则便没有资格去要求他人。只有常思自身之过,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宽容别人,才能换来真诚的友谊。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休假的时候目睹了一艘轮船的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于是哲学家就痛骂上苍的不公道,只是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思绪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这时,突然有一只小蚂蚁爬到了他的身上,并叮了他一下,他就立刻把那只蚂蚁蹍死,并用脚踩死了旁边所有的蚂蚁。
就在他踩死蚂蚁的时候,天神现身了,并用手中的拐杖敲打着哲学家的脑袋,说道:“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那么你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呢?”
宽容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所应做的正确选择。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总是存在有这样一些人,当评判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慷慨激昂,头头是道,教导别人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然而一旦他自己身陷其中,身份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了标准,一不小心就会犯与他人相同的错误。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对事情的处理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为标准,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一方面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行为、失误,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而另一面却又放纵自己,任由自己发挥,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当我们在用放大镜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由此产生的冲突有多么的后患无穷。
有那么一些身在职场的人常常会抱怨公司缺乏一种融洽、和睦温馨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也缺乏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而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只是在一味地抱怨而已。事实上,人在职场,当你主动问候别人,对别人微笑,你也一定会得到别人同样真诚的回应。俗话说得好:“不要总是抱怨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是如何对待你的,你就会知道你是如何对待别人的。”
其实,改变自己工作的环境很简单,只要每天早上都面带微笑地去上班,在遇到他人时,能够礼貌地点头致意,微笑地说出“早上好”之类的话;下班时,再以真诚的道别作为结束,你的心情一定会保持一整天的轻松快乐,并且会把这种快乐传递到他人的心里。身在职场,本来就是一件无奈且繁杂的事,在这种时候,你需要牢记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期待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的主动改变,相反的,只要改变自己,环境就会因你而改变。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的责难少一点,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必定会轻松愉悦许多。否则,我们面临的便只有无穷无尽的误会与烦恼,怎样选择,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长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囿于成见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达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人和人之间朝夕相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和误会,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要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多想想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化干戈为玉帛”,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并且需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便是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着想,做到有礼让三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现代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假如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和他人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极有可能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假如你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只要略作让步,或许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假如别人犯了错误,请不要急着教导人家,先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责任,这样会使自己在人群中的威信和魅力倍增;假如你觉得长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请先检查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而不是郁郁寡欢,长吁短叹,甚至懈怠工作。那样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只要调整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周围的环境就会豁然开朗。
悦纳对方,包容他人
包容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成熟。同时,它还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是人们在看透了生活以后得到的一份从容和超然。包容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非常重要,它常常融入在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当中,包含在人们的生命里。
能包容他人的人往往能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他们一般都有比较好的人缘,而这种好人缘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助推力。
有一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有包容之心。能够包容别人的人身边往往有许多朋友,而且都是不容易背叛他们的朋友,这正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包容朋友的许多过失,使朋友都乐于和他们相处,并适时帮助他们。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豁达大度的胸怀,这样才能更快地找准成功的方向。所谓豁达,即性格开朗;所谓大度,即气量宏大。能够包容他人的人,能和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能够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够做到忍辱负重,面对误会和委屈,他们也能很好地处理。善于包容别人的人能够不计较小事,常常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
一个善于包容别人的人身边会有许多知心朋友,他们能够与别人求同存异,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他们还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意见。善于包容别人的人往往能不计前嫌,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就会立刻改正,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是先想到推脱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与人交往得不愉快,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喜欢在小事上纠缠,时间一长,对他人的意见就变为成见,一时的怨气也就变成了怨恨,在感情上就会排斥对方甚至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包容对方,首先要学会悦纳对方。朋友之间相处,如果你不能接受他,那么你就不可能包容他。事实上,不仅友情是这样,任何感情都是从接受开始的。
美国有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可以吗?”
“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的。”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可是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哦,天啊!我很难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帮儿子出主意,“儿子,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也许事情会比较麻烦。”
通完电话之后,父母一直在等待儿子归来,然而,他们再也没有收到儿子的消息。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的一个电话,是警察局打来的,告诉他们去辨认儿子的遗体。当他们到达现场时,看到的是死去的儿子。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与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喜欢完美,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问题不在于对方完美与否,而在于你是否能悦纳、接受他。在对待朋友时也是这样,即使有了伤害,你也要学会接受,学会包容。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他们发生了争吵。其中的一个人扇了另一个人一个耳光,被打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在沙子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的朋友扇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前进,一直走到了沃野,于是他们打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被打的那个人由于蹲错了地方,差点被水淹死,幸好他的伙伴救起了他。被救之后,这个人拿起一把小刀,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同伴看到他这个举动后很好奇,于是问他:“为什么我打了你,你要写在沙子上,但是我救你之后,你却刻在石头上呢?”这个人微笑着回答道:“当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会把伤害写在最容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把这些伤害抹去的;当我接受了帮助后,我要让这些帮助留在我心底,任何外在因素都不会抹去它。”
朋友之间相处时,伤害往往不是有心的,而帮助却是出自真心的,学会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包容朋友的过失,你会发现与朋友的相处将会更加融洽。
事实上,如果在小事上多一些包容,就会让你更加受人敬佩。包容是一种度量,想要学会包容,就要学会原谅别人,待人接物都不能过于苛求,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苛求别人往往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包容是一种别样的魅力,它可以令人更愿意靠近你,它可以让你的形象更高大。当然,包容别人不是一味地退让和不分对象的宽恕,而应该是有原则的。
包容他人不仅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润滑剂,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包容他人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有远大生活理想和目标的人,其心胸必然是宽广的。因此,只有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才会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境界,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莫计前嫌,懂得宽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