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元前460年,在古希腊的考斯岛上,一个行医世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素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助产婆。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希波克拉底从小跟随父亲学医。父母去世后,他在希腊、黑海沿岸、北非等地一面游历,一面行医,从而增长了见识,接触到了各地民间医学。
当时,古希腊时期的医学被禁锢在宗教迷信和巫术中。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神对人的“谴责”。那时的医生也往往是僧侣和巫师,通过念咒语、施魔法或进行祈祷的方式来治病。
为了反驳疾病是神赐予的谬说,希波克拉底努力探究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经过长期研究,他终于提出了体液学说。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瘟疫蔓延得非常迅速,城里到处是尸体,连享有盛名的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被传染,不久死去。
当时,希波克拉底正在马其顿王国担任御医,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辞去御医职务,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雅典进行救护。到雅典后,他一面调查瘟疫的情况,探求致病的原因,一面治病,并寻找防疫的方法。不久他发现,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染上瘟疫的病人,惟有铁匠一个也未被传染。由此联想到,铁匠打铁,整天和火打交道,也许火可以防疫,便在全城各处点起火来。
希波克拉底还写了一篇题为《预后》的医学论文。他指出,医生不但要对症下药,而且要根据对病因的解释,预告疾病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后果或康复的情况。”预后”这个医学上的概念,正是希波克拉底第一次提出来的,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希波克拉底终其一生都在希腊、黑海沿岸和北非等地一面游历,一面行医,接触各地的民间医学。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他提出的不少观点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
二、重大历史事件
梭伦改革
公元前8—6世纪,希腊本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形成了奴隶制城邦。所谓城邦,就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起来的国家组织。城邦大多数坐落在地势较高之处,既可设立神庙以备供奉之用,又可在遭受外敌入侵之时用做防卫、避难之所。当时共有200多个这样的城邦,最著名者,莫过于雅典和斯巴达。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只有面积很小的平原和河流适合于种庄稼。而山中的矿藏却非常丰富,银、陶土、大理石的储量很多,雅典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建筑和艺术上。
雅典国家在形成之初,法律非常严酷,别说杀人放火,就是偷两个水果也会被判处死刑。雅典人说,他们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雅典城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项重要的法律。
在众人的注视下,梭伦大步登上讲坛,环顾四周后,径直走向一个大木框。此时,嘈杂的会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人们凝神屏息,视线不约而同地随着梭伦投向了那个大木框。梭伦用手一拨,将架在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法律条文便呈现在人们面前。梭伦高声宣读了这项旨在打击没落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新法律——“解负令”: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契全部废除,被抵掉的土地归还原主。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梭伦还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100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兴奋不已,整个雅典城被一片欢快的气氛所笼罩。
梭伦在人们的拥护下,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他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4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谁的财产多,谁的等级就高,就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第一、二等公民可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最高官职,第三等公民可以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城邦的决策者由贵族变成了公民大会,所有公民,无论穷富,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梭伦还采取了许多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奖励有技术的人移居雅典,给予其公民权等。这一系列法律条文都被刻在木板或石板上,镶在可转动的长方形框子里,公诸于众。
这些措施适应了当时雅典王商业发展的需要,减轻了下层人民的某些痛苦,因而受到工商业奴隶主和小农的欢迎。他的改革也奠定了雅典乃至希腊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之风的基础,在梭伦之后的200年间,雅典人民不负历史的厚爱,不断完善着公正的观念,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
梭伦在任期满后,便放弃了全部权力,离开雅典远游去了。后人称颂他为“希腊的贤人”。
东西文明的碰撞——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国家已经最后形成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位于亚洲的波斯不断扩张,很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前522—前486年),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513年,波斯占领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贸易。小亚细亚西部遭受波斯压迫的希腊城邦以米利都为中心爆发了反波斯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城邦派了25艘战船进行支援。公元前494年,起义被波斯军队镇压了。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借口,于公元前492年对希腊发动进攻,希波战争爆发。
公元前492年春天,波斯军队在大流士一世的指挥下,分水陆两路进攻希腊,无奈天不助人,波斯水军在海上遭到强大风暴的袭击,300艘战舰悲惨地沉入海底。陆上进攻也受挫,在色雷斯一带,波斯军队遭到希腊人顽强的抵抗。
雄心勃勃的大流士一世并未放弃进攻,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又出动600艘战舰,越过爱琴海,在阿提卡的马拉松附近登陆,而此时雅典一万多名士兵在大将米太亚得的指挥下,已经布好阵势,严阵以待。狂妄的波斯人终于走进了雅典人的伏击圈。米太亚得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雅典士兵勇敢地喊杀着朝波斯人冲去,波斯人在雅典人勇猛的攻击下,纷纷丢盔弃甲,狼狈地逃回到船上。雅典人以192人牺牲的代价,取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辉煌胜利。
马拉松战役后,波斯人仍不甘心失败。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希腊方面也加强了各城邦间的团结,积极整军备战。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率300名士兵迎战。因有通敌者引路,致使关隘失守,300名战士慷慨捐躯。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军长驱直入,进占雅典城。然而雅典城早已空空如也,原来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把所有的妇女儿童转移到了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则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斯海湾。公元前480年9月,双方在萨拉米斯海面展开决战。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海湾限制了它们的战斗力;而希腊人则发挥了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的优点,一举获胜,扭转了战局,薛西斯匆匆收兵返回亚洲。
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再次以寡敌众,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陆军,迅速收复了希腊本土的大部分失地。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加之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域的霸权。公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重镇塞斯托斯,从而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一说前477年),雅典联合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一批希腊城邦结成“海上同盟”,同盟各邦提供资金、船只,组建共同舰队,雅典则实际控制了同盟的金库管理权和舰队指挥权。
公元前449年,雅典又在塞浦路斯岛大败波斯军,随后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放弃对爱琴海的霸权,承认小亚西亚海岸希腊城市独立,希波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希波战争是小国联合打败大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希腊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军队的组织编制优越。更重要的是,希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捍卫独立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战争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前,古希腊两个城邦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为争夺希腊霸权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底比斯,首先袭击了雅典盟邦普拉提亚,随后斯巴达军队侵入阿提卡半岛,伯罗奔尼撒战争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