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行宫,朱聿键正在批阅奏章。作为南明政权的实际领袖,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殿下,"一名侍卫匆匆进来,"李先生求见。"
朱聿键立即放下手中的奏折:"快请!"
李修然大步走入。这位来自未来的历史学者,如今已经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殿下,"李修然开门见山,"郑芝龙传来消息,西班牙那边已经同意了我们的贸易条件。现在是推行改革的最好时机。"
朱聿键眼前一亮。这几年来,在李修然的建议下,南明一直在暗中筹备一系列重大改革。如今时机终于成熟。
"说说你的想法。"朱聿键示意李修然坐下。
"首先是军制改革,"李修然展开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我们必须改变之前那种松散的军阀割据状态。建议设立五个战区,分别是:东南沿海战区由郑芝龙负责,湖广战区交给李定国,云贵战区。。。"
"云贵战区由孙可望统领,江西战区归张名振,广东战区则由李成栋主持。"李修然继续说道,"各战区统帅直接对朝廷负责,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
"这个提议很好,"朱聿键点头,"但恐怕会遇到阻力。那些将领习惯了各自为政。。。"
话音未落,外面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礼部尚书陈名夏带着几位老臣闯了进来。
"殿下!"陈名夏神色激动,"微臣听说要改革军制?这可不是小事啊!如今天下未定,军心可用不得!"
李修然早料到会有这一幕。这些老臣代表着保守派的利益,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
"陈大人,"李修然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天下未定,我们才更需要改革。请问现在的军制下,各部之间尚且不能协调,将来如何北伐?"
"这。。。"陈名夏一时语塞。
"而且,"李修然继续说,"我们已经得到郑芝龙将军的支持。有了海上力量的保障,财政上就有了基础。各位可知道,光是去年通过海上贸易的税收,就比往年翻了三倍?"
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确实,自从实施新的海上贸易政策,朝廷的财政状况明显改善。
朱聿键适时开口:"诸位爱卿,变革之事确实会有风险。但眼下正值清军主力被迫北调应对俄罗斯的威胁,正是我们巩固南方,为将来北伐做准备的最好时机。"
"除了军制改革,"李修然转而说道,"科举制度也需要改革。建议在原有的经义取士之外,增设实务科目。比如天文、算学、医术、火器、航海等。"
"这。。。这不是乱来吗!"一位老学究惊呼,"科举取士,自古都是以四书五经为本,现在添这些旁门左道,岂不是有违祖制?"
朱聿键却来了兴趣:"详细说说。"
"现在的世界在快速变化,"李修然解释道,"我们需要各类人才。比如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此外,我还建议派遣青年学子出海游学,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荒谬!"又一位大臣站出来反对,"让我们的子弟去蛮夷之邦学习?这岂不是自污华夏?"
李修然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郑芝龙将军的奏报。他在日本设立的商馆,去年光是火器生意就赚了白银十万两。而他新建的造船厂,采用了荷兰人的技术,造出的战船性能远超以往。。。"
"说到经济,"李修然趁热打铁,"我们还可以推行新的商业制度。比如在主要港口设立商业公会,统筹对外贸易;发行统一的交易凭证,方便商人往来;建立海外商馆网络,保护我们的商人利益。。。"
朱聿键越听越是心动。这些建议不仅新颖,而且切实可行。最重要的是,能迅速增强南明的实力。
就在争论激烈时,一名内侍匆忙进来:"殿下,郑成功将军求见!"
"快请!"朱聿键立即说道。
郑成功大步入殿,行礼后直言道:"启禀殿下,孙可望将军来信,说西南各土司已同意归附我朝。另外,李定国将军在湖广的新军训练也已见成效。"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保守派大臣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显然,李修然推动的改革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诸位大人,"李修然环视众人,"变革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比如我们可以设立内阁制度,由文臣武将共同参政,互相制衡。"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聿键若有所思,"可以避免重蹈崇祯朝独断专行的覆辙。"
"还有,"李修然继续道,"建议设立六部之外的新衙门。比如主管对外事务的理藩院,负责海外贸易的海商部,以及。。。"
"等等!"陈名夏打断道,"这么多新衙门,岂不是增加朝廷负担?"
"恰恰相反,"李修然解释,"通过改革税制和海外贸易,朝廷收入会大幅增加。而且这些新衙门的官员,建议采用薪俸制,不再靠收取规费维持。"
朱聿键想起了崇祯年间的财政困境,不禁点头赞同:"这确实能减少官员贪腐。"
"说到文化改革,"李修然转向一个更具争议的话题,"我建议在福州、广州等地设立新式学堂。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也要教授算学、格致、外语等新学问。"
这个提议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不是要改变整个教育体系吗?"一位翰林学士惊呼。
"正是。"李修然坦然道,"当年郑和下西洋,为何能走遍天下?就是因为精通天文、算学、医术。而现在,我们的学子却只知四书五经,如何能与世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