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做人做事做生意 > 第6章 方中有圆圆内有方(第3页)

第6章 方中有圆圆内有方(第3页)

智慧絮语:

批评,顾名思义既要批也要评。批是批判,评是评价,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好评。不管怎样,不能光批不评。

6、不露声色表现自己

一个潜质优厚的人,犹如一个丰富的宝藏,别人顾不上或是不懂去开发时,就需要你恰当地表现自己。

有一个年轻人,在单位一直不被重用,他借单位集体到西湖春游之机,拜访了高僧慧明。他对慧明说:“我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已在单位办公室兢兢业业干了8年,比我学历低、年龄小、进单位晚的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可我一直是个办公室一般的文员,请高僧指点迷津。”

听了年轻人的话,慧明双手合掌道:“你在工作上对自己如何定位?”

年轻人说:“我老爸告诉我,做人不能太露锋芒,出头的椽子先烂。我认为很有道理。”

慧明站起身对年轻人说:“请随我到对面的景点看看吧。”

年轻人跟着慧明走出寺院,在湖边找到寺里的快艇,然后发动小油门慢慢前行。

与他们同时起航的一艘快艇加大马力,似流星划过天空,在碧绿的湖面犁出一道白线;晚于他们起航的大游船“嘭嘭”欢叫着推浪前行,也很快甩掉了他们;就连随后而行的双人小扁舟也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迎面驶了过来一艘风驰电掣的快艇。艇主见慧明的快艇一直走得很慢,便在他们旁边大声问:“和尚,跑得这么慢是不是没油了?我这里有。”慧明合掌回答道:“多谢,老衲是怕跑得快了有危险。”

一艘大游船迎面踏浪驶回来了。船主看着慧明慢慢爬行的快艇高声喊道:“和尚,你的快艇笨得像蜗牛,该淘汰了。”

一只双人小舟迎面驶回来了。舟主对慧明说:“和尚,你的快艇连个小木舟都不如,养它干什么,报废了吧。”慧明没有吭声,他回头看看年轻人说:“我们返回吧。”

慧明调转方向,加大油门,快艇电掣般向前飞驰,不一会就回到了清莲寺。慧明走下快艇笑着问年轻人:“你说我的快艇究竟如何?”

年轻人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没加足马力,所以才说你的快艇没能量。”

禅师道:“是啊,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学历再高,再有才华,但你不表现出来,别人当然不知道,怎么能看重你呢?即便你的能量有人知晓,但见你畏畏缩缩,宁愿空耗生命也不敢开拓前进,人家又怎会承认、重用你呢?你又怎能快速到达理想的彼岸呢?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啊。”

听了这番话,年轻人这才顿然醒悟,明白了许多。

当然,表现自己并没有错。当今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表现自己要分场合、分方式,如果表现得使人看上去矫揉造作、很别扭,好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那就不好了。

威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杰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职员,他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非常好,待人也热情大方,但是,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有一天,那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在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杰克好象有些身体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突然,他走过去,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来那位同事已经快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杰克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这时,刚过半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杰克正拿着拖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拖着地,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自从这次之后,杰克以前的良好形象被这一个小动作一扫而光,大家再看杰克时,顿觉他假了许多。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热忱和刻意表现之间的界限,不少人总把一腔热忱的行为演绎得看上去是故意装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而热忱决不等于刻意表现。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他人,在应当拼搏的时候洒一把汗,只要真诚,谁都会赞许。而不失时机甚至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自己,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

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常常既“表现”了自己,又未露声色,他们与同事进行交谈时多用“我们”而很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以距离感,而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要知道“我们”代表着“他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异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向影响他人。

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希望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在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那种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的心态。

智慧絮语:

做人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受欢迎。

7、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成人用语言交流信息,婴孩儿用哭声表达意愿。婴孩儿的哭,不仅仅告诉大人他饿了,更多的时候,是要大人抱他,和他一起玩,让大人爱抚他。哭是婴孩儿的语言,他以特殊的方式告诉大人,他需要抚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的孩子,大人就很少去关注他,因为他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甚至有时竟让人忽略了他、忘记了他。因此,爱哭的孩子也是被人抚爱最多的孩子。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样,这个道理用于工作中,同样奏效。

放眼看开去,到处都有会哭的孩子。在公司里,一样的工作,一样的业绩,会“哭”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报酬,因为他一“哭”,老板就会知道他的辛苦他的劳累,他的收入少,他的付出多,他的热情受挫,他的后劲不足,总之老板会被他“哭”得不加薪晋爵不足以平其愤。而再看那些默默工作,不声不响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事很难光顾,想想也不难理解,诺大的公司,老板怎么可能会注意到每一个人呢?只会做,不会“哭”,谁知道你辛苦,谁知道你劳累,谁知道你对薪水不是很满意,谁知道你时刻想着离开,想去一个更能体现你价值的地方--不知是否想过,即使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你仍然只是会做不会“哭”,结果是不是会一样呢?

孟丽女士在华尔街某公司上班后,与她一起被公司录用的年轻同事曼丽,违反公司规定偷偷告诉她,她的薪水仅仅是曼丽的一半。“美国公司很歧视外国人”她友善地说。孟丽几乎要气疯了,于是她跟老板们据理力争。她对大老板说:“你也许不完全知道,与我一起雇来的员工都无经验。而且这三个月以来,我的成绩最大,一共完成三个项目,其中一个是独立完成的,给公司创汇七万多美元,但被人抢了功。这,您知道。”她加重语气,“而且大家有目共睹我是多努力,我的上司根本没有耐心教我任何专业知识,却把我的成绩当做他个人的功劳,在公司获取最高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薪水还要少于他人,这很难让我接受。我相信,这也难以让您接受。如果谁因为我的种族而欺侮我、歧视我,我一定和他拼到底!”她的声音里情不自禁地带上了眼泪,“如果我是你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你们的小妹妹,你们会这样待我吗?”最终,孟丽得到公司的道歉卡,同时加薪50%,并补足原来的数量。后来,大老板告诉她,加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能“舍命”保护自己的权益。“一个能保护自身权益的人,就一定能保护公司的权益。”他说。

孟丽身在美国,观念和文化与中国有差异,但道理却是一样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索取,与“先付出,后得到”并不矛盾,是勇气、信心与实力的表现。有些时候,不索取就得不到,索取就能得到,更要如此。后来上面例子中的小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凭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努力争取,得到老板加薪。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不去争取,就不会得到,公司都是装糊涂。我觉得当自己有把握的时候,属于自己的就应该去争取。如果觉得现在的不满意,硬要挺下去,肯定不舒服,反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争取,如果因此未争取到,那也算看清了局势,放弃也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俗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职场中难免有一些小人。辛辛苦苦地干完活,老板看不到已是令人郁闷之极的事,最可恶的恐怕就是被抢功者横插一杠。吃苦我来,功劳他享,转眼间小人便得了势,逐渐成了老板身边的红人,而埋头苦干者却只能在他的光环下继续黯淡地生活。如果被这种小人抢功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积极行动来弥补损失。

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婴儿时期的哭声能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尤其是双胞姐妹或兄弟,这一点更为明显。一个哭得厉害,一个却不爱哭,爱哭的就会得到的爱抚多,吃的奶也多,更容易被人注意,而不爱哭的则相反。婴孩儿的哭是一种手腕,一种招式,而成人在需要别人注意时,方法也和婴孩儿大致相同,只不过,他把哭变成其他手腕而已。

智慧絮语:

“哭”是一种艺术,适当地运用,或许对你的人生有所帮助,当“哭”则“哭”,不当“哭”则绝不能“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