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一秒钟改变世界读书感悟 > 第十三章 活到老学到老(第2页)

第十三章 活到老学到老(第2页)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家务。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

靠着自己一双手,在乡里他是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为深刻。

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交齐欠款,就不发毕业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了。他只好扛起行装,来到了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了最廉价的小工。

但是,干活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终于有一天,同学和老师来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们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三,当年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勇往直前,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种习惯,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可以使每一个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上班以后,我们很难去读一些很严肃的书了,而这些却正是我们严重缺乏的。如今,被我们有些人工作以后弃之一旁的《论语》却成了日本企业家必修的一门课,多读书才能看得更远,有了长远的目光,我们才能更坚定自己前进的脚步。

有些人总是为不能读书找借口,但仔细推敲,这些借口都无法构成合情合理的理由。在一天的时间中,我们浪费了太多,也许我们不自知,但若仔细算一下,就值得我们重视了。如果将这些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相信,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智慧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知识就是力量。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时间读—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点功夫,这些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以长进。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的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选择书本与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家庭是—个人接受最主要的生活训练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不少青年男女,有志在学问上求上进,而最终受阻于家庭中恶劣环境。例如晚餐之后,全家都谈笑喧哗,无休止的争吵,遂无法自修,无心读书,充其量也只是看些低级趣味的小说。而家庭成员中要认真读书的倒反而要受嘲笑,仿佛是欲使其同流合污。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也说过:“只要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可别再找借口了!从现在开始,激起求知的欲望,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第三节可以平凡,不能平庸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一个人不仅仅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不懂就要问,勤奋勤学才能多获取知识。问的多,也就学的多。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不比别的,马虎不得,也糊涂不得。只有好学且不断思考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不在获取着新的知识。知识对他们而言,是实施下一步计划的前提,有了知识做先锋,计划也会顺利实现并完成。

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丰硕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读书人,求学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好学的精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有的人从平凡到平庸,有的人从平凡到卓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了做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的。

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悬梁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好学精神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种好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这些都和敏而好学分不开,他们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学精神得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但靠自己努力则可以得到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的缺点吗?”

子路说:“没有。孔子说:“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并不把自己看成圣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于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非常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

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他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知识才是一切,有了知识我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别人创造不出的奇迹。我们可以做个平凡的人,但不能甘于平庸,用知识武装自己,才有力量走到最后,成为平凡人中卓越的存在。

第四节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如果我们停止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还会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我们应该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规划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存下去。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很多知识。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