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么,什么叫做成神呢?
他低头审视地面片刻,很快就发现了几只排队奔跑的蚂蚁。指着其中一只,问李一杲:“一呆,你看看这些蚂蚁,选一只,捏死它试试?”
李一杲顺着无问僧的手指望去,恰好看到一只蚂蚁停下脚步,好奇地抬头望向他。李一杲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忍:“老师,这样不好吧?您看,这只蚂蚁还在跟我打招呼呢。”
无问僧站起身,缓缓踱到栏杆边,伸手从假山上的栀子花丛中轻轻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他轻嗅着那芬芳的花香,深吸一口气后,随手将花朵抛入锦鲤池中。一群锦鲤立刻蜂拥而至,误以为这是美食,纷纷争相抢食,池中顿时溅起一阵阵浪花,场面热闹非凡。
看着锦鲤们争抢花朵的情景,无问僧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他转过身来,继续道:“你们觉得,这朵花有没有情绪?被我摘下扔入水中,它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了。”
李一杲摇了摇头:“老师,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即使您摘下更多花朵,对栀子花树来说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即便您摘光所有花,它也不会因此而死。”
“你说得对。”无问僧点头表示赞同,“但你有没有发现,我让你捏死蚂蚁时,你关注的是蚂蚁的个体生命;而我摘下栀子花时,你关注的却是整株栀子花的生命整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人体内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皮肤细胞不到一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一大批表皮细胞会死去。一个血细胞也只能存活一百多天。如果有一个血细胞不甘心消逝,开始努力修炼追求永生,最终变成了像海拉细胞那样的存在,你会如何看待那些实现永生的细胞呢?”
“老师,不就是得了癌症嘛!”李一杲脸上露出夸张的惊讶表情,不满地说道,“老师,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按照您这么说,怎么感觉杀死癌细胞都变得有些不人道了呢?”
“老师,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一直沉默的赵不琼此时有了些感悟,她若有所思地开口,“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细胞是个体,如果我们把每个细胞都看作独立的‘细胞人’,那么,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因果,他们或许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所有‘细胞人’的独立意识,最终构成了我们整体的‘真人’意识。所以,相对于我们这个‘真人’的意识,其实就相当于‘细胞人’共同修道修仙修炼出来的‘元神’。因此,‘细胞人’的感觉和认知,跟‘真人’的感觉和认知,完全不同,互相之间,也很难理解对方,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生命体。我这样理解对吗?”
无问僧赞许地点点头:“不琼,不错。这样吧,你把细胞人称为智慧个体,我们这样的真人称为智慧超体,你继续。”
受到无问僧的鼓励,赵不琼的思路越发清晰:“如果我们把智慧个体和智慧超体都看作是不同时空中的‘人’,那么智慧单体和智慧超体之间的关系,就像智慧超体是智慧单体的时空叠加态。是这样吗?”
无问僧轻轻点了点头。
“哇塞,这么说来,我岂不是成了仙人?”李一杲瞪大眼睛,一脸惊愕又兴奋地嚷嚷起来,“不对,按照老师的划分称呼,那应该叫神人?”
“叫什么随你便,爱叫啥叫啥,仙人、神人都无所谓,叫神仙也行。”无问僧点头确认,“对你身体的几十万亿个细胞来说,你就如神仙一样,是无法理解的生命体。那么,现在你是不是明白,刚才幻觉中那些怪物是什么了?”
李一杲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那些怪物的模样,结合赵不琼之前的分析,他恍然大悟,“对于智慧个体来说,所有智慧超体都等同于仙人。所以,那些怪物其实是…切叶蚁仙人?”
“基本正确,但不完全准确。”无问僧给李一杲做了细微的纠正,“你尚未修得因果神识,因此在你眼中,它们仍是一群蚂蚁。但当你修得因果神识后,再去看它们,就能洞察到它们智慧超体的行为。到那时,对于蚂蚁而言,那些怪物确实如同仙人一般。”
李一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满怀好奇地问道,“老师,我刚才脑海里经历的那些,真的只是幻觉吗?因果是不是也有颜色呢?”
无问僧缓缓摇头,“因果是无形无相的,哪有什么颜色。你幻觉中看到的颜色,只是我为了让你更容易分辨因果波动,在催眠时特意为你添加的色彩。”
无问僧对元神的三种形态做了深入总结,并将第三种形态的境界的成就过程,称为“超脱成神”——即从智慧个体升华至智慧超体的“超脱”。那么,在这三种境界中,哪一种最容易修炼出元神呢?答案是,超脱成神最为容易,元神合道成仙次之,而肉身成圣则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路。
无问僧的讲解,对李一杲来说,就像是一团迷雾,他听得迷迷糊糊,跟赵不琼私下里嘀咕了半天,还是找不到能和现实生活对应上的例子。他们虽然明白了概念,但就是想不出具体的画面来。最后,李一杲只好硬着头皮请无问僧用更接地气的例子来解释,好让他们能更明白些。
无问僧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后,决定还是给他们一个答案:“在咱们华夏这漫长的历史里头,能肉身成圣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三个人:伏羲氏、轩辕黄帝、周文王,从那以后,就没人能达到这境界了。”
李一杲一听,立马联想到这三个人都和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伏羲氏创制了先天八卦,有人说连山易也是他搞的,还有种说法是轩辕黄帝弄的。至于周文王,那就更不用说了,他推演出了周易,这本书一直传到现在,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易经。
“难道说,得推演出新的八卦易经,才能肉身成圣?”李一杲心有不甘地问。要是真这样,那以后估计再也没人能达到这境界了,毕竟,谁能再整出一本新的易经来啊?
无问僧却肯定地点点头:“没错,这就是基本条件!”
接着,无问僧给李一杲细细道来。他说,太极八卦、阴阳两爻,这不仅仅是讲因果的语言,还是描述天文的文字。就像乾卦,它记录的就是太阳升起落下的样子,还有里面蕴含的深刻哲理。所以,能创作易的人,那肯定是悟透了时间变化的因果,自己的因果和天象也合为一体,才能把这些都精准地记录下来。
李一杲听得直晃脑袋,身下的藤蒲团也跟着摇来摇去。他赶紧扶住旁边的美人靠,等蒲团稳了,又提出疑问:“老师,我有点不明白。现在书上还说有个人,帝尧的次女、北方巫师女匽,她是归藏易的作者。那她咋就没肉身成圣呢?”
“你知道为啥连山易和归藏易没传下来吗?”无问僧反问。
“时间太久远了啊。听说连山易都是七八千年前的书了,早就没了。”李一杲想当然地说。
“不对!”无问僧摇摇头,“连山易和归藏易其实一直没丢。那时候的太极、阴阳爻就是文字,这些文字丢了吗?没丢!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头的八卦卦序,归藏易则是以坤卦开头的卦序。八卦卦序一排,卦象就成了书里的文字,卦序就是文章的句子。所谓的失传,不是说这两本书没了,而是我们不知道这两段卦序具体是啥样。要是我们能重新推演出正确的卦序,那就等于找到了连山易和归藏易。这事,你我都能试试,就是没法确定自己推演得对不对。”
无问僧这么一说,李一杲总算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无问僧认为人类最早的文字不是用来人和人交流的,而是用来人和命运沟通的。那人的命运又由啥决定呢?那时候的人觉得,命运是由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来决定的,也就是“天”在掌控人类的命运。所以,观察天象就能知道“天”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现在很多人觉得古代人弱小,其实这是大大的误会。就算在现在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猩猩还是让狮子和猎豹都头疼的动物。而在远古时候,人们不以捕猎猛虎为傲,而是以捕猎更强大的猛犸为荣。可见,在那时候的大自然里,人类已经是动物界的佼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