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相声两个人分别是什么角色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90年代末,马季年事已高,只能偶尔带带学生,姜昆办起了网站,冯巩办起了学校,牛群当上了县长,李金斗做起了相声俱乐部。相声艺术家开始用行动说明,相声队伍并没有知难而退,还在自觉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只是这种努力还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由于春节晚会的推广,冯巩、牛群开始尝试相声和小品之间的东西,被称作相声形式改革的前卫版。从相声本体规范来说,他们的作品已离经叛道,但相声进入新时期应该有多种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阶段包括办网站、办学校、当县长、办俱乐部,都是艺术家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艺术生活的衍生,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的历史平台上扮演了很积极的角色。如办网站,是相声进入另一种传播渠道的开始;办学校,让相声进入了高等院校。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3)

说到相声上网,姜昆他们是国内最早启动的。姜昆自己说:“我创作高潮在二十多岁。16岁我走出中学大门,到社会上去。创作旺盛时,写了近百段相声,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生活积累全部倒出来了。到现在,输出东西多,输入东西少,处在一种很尴尬的状态中。虽然我想逾越自己,可我又把自己的道儿全封死了。我自己现在也处在这样一个难堪地步。怎么办?所以,我想通过网络汲取营养。于是1999年,当时已经有十多年网龄的我正式开办了鲲鹏网城。”

刚开始的时候,姜昆苦口婆心地求人,组织了一批关于相声理论和介绍相声演员的资料文章、并出现了全新的相声作品。比如有一个英语笑话,说日本首相森喜郎英语不太好,准备到美国访问之前,想学几句英语,去找翻译。翻译告诉他,学两句就够了。第一句是:How are you?你好的意思。克林顿会回答:I am fine,thanks。你就说:Me too。这样把“How are you?”“Me too。”这两句学会了就可以了。他学着学着,突然想起来,我听说怎么是“Who are you?”翻译说,“Who are you?”的意思是“你是谁?”下飞机后,看见克林顿带着老婆、很多官员来迎接。森喜郎一下子蒙了,一伸手搭着克林顿就说:“Who are you?”把克林顿弄得很尴尬,心想,你这是干吗?难道不认识我了!大老远地,我等你等了半天了,你这是干吗?可是,看到周围那么多记者,不好说别的,只好指着希拉里说:“ I’m Hillary’s husband。”森喜郎说:“Me too。”

有人曾说,姜昆现在头衔这么多,社会活动多了,兴奋点有了转移,自然出不了好作品,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表面而片面的看法,他们对于这些相声艺术家们的工作和努力有更多的理解。

姜昆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工作之后,为扭转包括相声在内整个曲艺工作的低迷局面,和大家一道想了许多办法,他希望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之上,切实有所推进。比如,坚持组织以相声演员为主的演出小分队“送欢笑下基层”;启动开展了“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陆续开办了“相声表演人才班”、“相声创作人才班”等,想把中青年优秀曲艺人才聚拢起来,为繁荣曲艺包括相声强化队伍基础。

再比如李金斗,每天的政务、公务很繁忙,但他的相声俱乐部,坚持20元低票价,坚持自己不拿劳务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而且观众的反应也很好。他们都是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影响更多的人。

1995年左右,姜昆等相声艺术家在河北办了一次相声大赛,那次活动让他们感到,长期的电视相声使得相声脱离了民间基础,所以当时大家都感觉相声回归剧场能更好地贴近观众,于是在1995年,姜昆和李金斗在民族宫开始举办相声晚会。

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文化生活丰富了,欣赏水平也高了,主流相声作品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因为成名成家的人对第一线的生活已经出现了距离,生活圈子受到了局限,这些又是无奈的现状。这个时候冒出了郭德纲,他的喝彩来自民间,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姜昆等人看来,郭德刚的相声应该定位为庙会文化的层次,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的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而现代人基本都生活在富足社会,他们有些是带有优越感的,窥探小人物的尴尬和秘密,叫做“求新猎奇”,所以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一定时期,一些群体,特别是对于第一线生活缺乏了解的人群的需要。

主流相声界同时也承认,郭德纲的“走红”对相声而言是件好事情。他和他的“德云社”常年坚持为老百姓演出,低价经营以吸引和培养自己的观众,赢得社会的某种承认,相声界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如今,相声回归剧场,长期以来坚持“为老百姓创作、为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方向,坚持低票价,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媒体的赞扬,成为了表率。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以他们对相声艺术的钟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十年磨一剑”,坚守小剧场,注重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注意培养中国相声新的观众层,得到了社会关注以及媒体的大力支持。相声艺术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都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一点对于曲艺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天津20多个曲艺小剧场天天观众爆满,有时还需要在茶馆门口加座。在谦祥益、名流、天乐、明月、金福瑞等小剧场,天津观众花五、六元钱就可以边品茶,边欣赏长达三个小时以上的鼓曲、相声演出。在这些小剧场里,往往是台上演员演唱,台下观众击节而和,剧场里一片其乐融融。这些都说明相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曲艺艺术不能离开中国老百姓的需要,不能远离我们的衣食父母。

但是,并不是只有回归剧场才是相声目前发展的唯一方式,相声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创新。首先,“说学逗唱”的美学规范不能丢,“包袱”是手段,不只是目的;给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的价值追求不能丢,面对前辈大师早已扬弃却又不时沉渣泛起的“脏哏”、“臭哏”、“伦理哏”和“生理缺陷哏”,相声艺术家们不能含糊迁就,相声真正感人的是美学力量,并非为笑而笑的媚俗迎合,而是形式活泼但思想严肃、语言轻松而立意深沉的审美探求与智慧运作。相声界的从业人员必须明白并坚持这些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4)

演员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像侯宝林、马季这样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用文化的眼光和素质使用幽默的武器,用智慧的思索看待今天的生活,评析社会方方面面。而出版和演出公司、媒体也要爱护相声,有社会责任感,建立批评理念和批评道德,这样才是对相声本身最好的爱护。

传统相声今昔演变

大部分传统相声从作者身份来看,共分两种:一种是清代贵族子弟,在内部曲艺晚会上(最初称“全堂八角鼓”)演出的“逗哏”,如《对春联》、《打灯谜》、《酒令》、《解字意》、《批三国》等,表演相声,他们自称“清客串”,转业成艺人后,人们称他们是“清门儿的”,以“文哏”取胜。另一种是撂地艺人创作的,比较通俗活泼,有“闭哏”、“唱哏”、“打哏”等等,不足之处是比较粗野,人们称他们是“浑门儿的”。到了清末,两门合流以后,就演变成对口相声了。

《文章会》属于“文哏”,产生于清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贵族子弟“下海”成为相声艺人后的创作。整个段子达到了风格清新、雅俗共赏的水平。经过历代艺人的修改,人物有变化,台词也大同小异。

刘宝瑞的演出本中提到的主考官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1830…1904)和荣中堂荣禄(1836…1903);苏文茂的演出本则将主考官改成了维新变法的康有为(1858…1927)和相声前辈艺人周德山(艺名周蛤蟆)。而在最新的《新编文章会“监国侯”版》(也就是郭德纲曾经说过的版本)中则用煎饼果子做主线(煎饼果子——监国,于是便有“监国侯”的名字),在这一版《文章会》中,主考则变成了金庸,场景则换成了金庸探访“清华大学”,可谓“与时俱进”。

《文章会》刘宝瑞版

乙:您做的是什么文章呀?

甲:八股文。

乙:那我知道,我问您是什么题?

甲:我正赶上德宗景皇帝的御题。

乙:德宗景皇帝是谁呀?

甲:就是光绪,他出的是“春秋”题。有两位主考官一满一

汉,满主考是荣中堂。汉主考是翁同翁老先生。进了

考场我就入了号啦。

乙:您入的哪一号?

甲:(接当铺喊当的味儿)两千八百五十七号油旧夹袄一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