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听了淡然一笑,正因为是大丈夫,才要做到顶天立地,岂能向阴损奸恶的小人弯腰低头,求得苟活?
王允的属下也认为,王允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为了使王允免受酷刑而死,好心的属下为王允专门送来了毒药,以供他自尽。
王允扔掉毒药,凛然地回答:“我作为臣子,获罪于君王,理当接受处置以谢天下,岂能用毒药去求死呢?”
也许王允的刚烈性情是不通世故,是文人气重,是过于迂腐。但是,了解王允的人都由衷地赞叹:王允确实是条汉子。
也许正是因为王允的血性,才使得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上书,为他求情。结果仍然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之后,又经过几位大人的多方努力,王允才在第二年的朝廷大赦中获释。
经过这几番生死沉浮,王允确实知道了宦官的势力之大。于是他不得不“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间”。直到灵帝驾崩,王允才回到京师奔丧。
这期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一时间,阉党张让仿佛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密谋扫除宦官集团的势力。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王允很感激大将军何进几次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中郎一职,投入剿除宦官的行动。
谁想到,两股势力的较量瞬息万变。垂死的张让又集结党羽,哄骗利用何太后召见何进进了宫。
这没脑子的何太后,长得很有姿色,眉清目秀的,但是,活着时却没做过几样明白事,心地也是不善良的。
当初,因为生下了皇子刘辩,妃子何氏一步坐上第一夫人——何皇后的宝位。没多久,汉灵帝刘宏的新宠王美人,就为刘家汉室又添了一个皇子,取名“协”。嫉妒和恐惧心理兴风作浪,让这个心眼密实的何皇后发了疯。她抚了抚因为气急败坏而扭曲丑陋的脸,然后,亲手煲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鸡汤,送给了产后虚弱的王美人。
那鸡汤里盛满了何皇后的恶毒,王美人怎能消受得起?
王美人是在感恩中,一口一口喝完了何皇后送上的美味,然后一命呜呼的。
失去了王美人,对于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灵帝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
但是,灵帝从此深深地知道了,貌美但心地不善良的女人,就如同一副包装好看的毒药。
意识到这些,灵帝突然打了个寒战,是恐惧令皇上龙颜大怒了。灵帝决定要废掉何皇后。
慌了神的何皇后,在使用了重金、贿赂了众宦官为她说情之后,她的凤冠才没有被摘掉。
如今,已经做了太后的何氏,会这么轻易就听从张让等宦官的使唤,也许是为了报答当初张让等人在废后之难时的大恩吧。可她哪里会想到,当她把何进召入宫中,张让一伙竟趁机伏杀了自己的亲哥哥何进。
何进一死,王允的命运再次变得沉浮不定。他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就在这时候,已经奉了何进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领兵进京了,来讨杀张让。
那天,张让、段圭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谁都不敢前去护卫少帝。又是王允出面,立即派遣了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了少帝。
当安然无恙的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遇到了早有心机的董卓带着大队人马赶来时,厚颜无耻的董卓,在奉迎少帝回宫的路上,将护驾的一切功劳占为己有。
下山摘了桃子,得意洋洋的董卓,让满朝文武从他那双不可一世的眼神里感觉到,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争斗尚未结束,一只野心膨胀的狼也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了。
走在奉迎少帝回宫的队伍里的王允,不是感觉不到,将汉室大厦压在缺少威严、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少帝刘辩肩上,这孩子绝对担不起这份重量;王允也不是感觉不到,董卓体内正有股权欲燃烧的火焰,看那眼睛就知道,这股欲火都快从眼中喷射出来了。王允自然不希望朝廷才从宦官当道的跋扈中解脱出来,就被一个勃勃野心、试图凌驾于朝廷之上的人统治国家。
看着耀武扬威的董卓,王允想到了悲愤交瘁中42岁就故去的郭泰郭林宗。
当朝廷“党锢之祸”甚嚣时,大批文人志士惨死在宦官刀下。朝野一派混乱时,郭泰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遭枉死,就异常悲痛而一病不起。弥留之际,郭泰预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
“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这时候想起郭泰的临终预言,令王允的肩头陡然感到非常地沉重,仿佛泰山实实地压了下来。好半天,王允才从深深的沉重中喘了一口气。
那一刻,王允真恨自己官级太低,没有实权在握。王允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一心只图一官半职的平庸之辈。从董卓的表情,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汉室宗庙社稷又将陷于危难之中。
他实在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掌管国家的大权旁落,图谋不轨的人只手遮天,胡作非为。他知道,只有做了高官,才能掌握权力,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有可能左右时局,完成效力国家的使命。
“王佐之才”,国家的栋梁。他王允不能辜负了这么多年的名声。他必须担当起救国于危难的这份责任。他不能回避。因为他认为,他就是为了完成这份使命才来到这个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