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在大唐你想中举,是有多么艰难。
这次科举改制,更艰难了,前途更加渺茫。
另一边,大士族们也议论纷纷。
五姓七望诸位家主再次开会:“各位,关于此次科举改制,你们怎么看?”
崔玉面露不屑的说:“改制?无论怎么改,科举都是被我们所掌控。改成两年一次更好,这一次士族子弟中举的比例更高了。”
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进士830名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13%;两者合占总数的84。10%,寒门庶族子弟家132人,仅占总数的15。9%。
士族真的在科举中,达到了垄断的地位。
两年一次相比一年一次,根本毫无区别,反而时间拖得越久,对士族越有利。
博陵崔氏族老皱眉道:“崔玉,你是不是想得太天真了?”
崔玉不解的望向他:“此话怎讲?”
“两年一次,就意味着士族子弟入朝为官的人数大幅度削减,你懂不懂啊?”
经过他这么一提醒,众人微微一愣,还真是啊。
这么看的话,此次科举改制,对于士族来说,是一次削弱。
原来李唐家的根本目的是这样啊?
。。。。。。
科举跟宋真毫无关系,他根本不关心那群读书人怎么想,怎么看。
一周后,李治在贞观殿中重新调整职务。
“侍中、颖川县公韩瑗降职为振州刺史,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侯来济再次降职,贬为台州刺史。”
这两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一夜之间,从中枢大臣,远离朝廷,流放下州。
至于李义府,他直接被宣布斩首,剥去河间郡公的荣誉。
“另,给事中杜正伦升迁为中书令,兼度支尚书。”
【冷知识:显庆元年改户部尚书为度支尚书,户部侍郎亦改成度支侍郎。】
这番封赐下来,朝堂的格局一下子明朗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书令有三位,分别是卢承庆、许敬宗、杜正伦。
通常来说,朝中的派系,是以几位中书令为首的,这也是皇帝想要看到的平衡。
“侍御史、大理寺丞狄仁杰,晋升大理寺少卿。”
“刑部刑部司郎中欧阳玉,晋升大理寺少卿。”
薛正清神色一愣,好家伙,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从别的部门调人过来,占了大理寺的茅坑啊?
而且,根本没有通知他这个大理寺卿,突然就往里面塞了个人。
虽然说,刑部的刑部司,是主管律令的颁布、实施和案件复审,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可是,薛正清根本没有听说过这号人。
他悄悄地凑过去问宋真:“宋郎,你在刑部任侍郎,听说过这号人吗?”
宋真略一思索,他皱眉道:“好像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