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著名汉学家 > 文学家司马迁的异域知音华兹生与史记(第1页)

文学家司马迁的异域知音华兹生与史记(第1页)

华兹生(BurtonWatson,1925—)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典籍翻译家,曾将孔、墨、老、庄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和杜甫、苏轼、陆游等人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影响极为广泛。《史记》是他翻译的起点,两卷本196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此后五十多年一直是英语世界的标准译本。华兹生与《史记》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

华兹生第一次接触《史记》是在1950年的秋天,当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汉学研究的硕士学位,为了寻找学位论文的题目,他选修了富路特(L。CarringtonGoodrich)教授开设的中国文献学课程,在课上他读到了《史记·游侠列传》,立刻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以此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华兹生一边逐字逐句地研读《游侠列传》,一边将其翻译成英文。当时在哥大教授汉语的是华裔学者、翻译家王际真(Chi-ChenWang),每当遇到难解的字句和不熟悉的术语,华兹生就会向王老师请教。王际真学问很大,脾气同样很大,经常不留情面地教训学生:“你竟然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此时华兹生学习汉语已有五个年头,阅读一般文献毫无障碍,但对付太史公还是非常吃力。

碰巧的是,此时华兹生的室友韦伯(HerschelWebb,后来成为哥大的日本史教授)也在为太史公伤脑筋。韦伯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大日本史》(江户时代水户藩编纂的汉文纪传体日本史),这部近四百卷的史书正是以《史记》为楷模,1715年德川纲条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其中引用了《史记·伯夷列传》。韦伯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是将德川的序言翻译成英文,为此他和华兹生反复研读伯夷叔齐的故事,并就如何翻译成英文仔细推敲。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华兹生认为自己最早接触的两卷——《游侠列传》和《伯夷列传》并不是进入《史记》最适合的门径,因为其中有不少晦涩和棘手的地方。但他认为这同时也是好事,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史记》是不好对付的,翻译《史记》更是难啃的硬骨头。

1951年6月华兹生完成硕士论文后,为期三年的奖学金也结束了,这个奖学金是对他二战期间服兵役的酬劳。继续读博士没有资金支持,找工作也很困难,只好寻找美国之外的出路。当时中国大陆和美国隔绝,香港和台湾也处于动荡中。于是华兹生决定去日本,他通过在哥大访学的一位日本教授在京都找到了两份工作,一是在同志社大学教英文,一是在京都大学做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教授的研究助理。1951年8月他用最后的一点奖学金买了张去日本的船票。

当时吉川幸次郎得到美方的资助,正在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对仗问题。华兹生的工作是将他的一些初步成果,特别是有关杜甫诗歌的研究翻译成英文。虽然在中文系注册为研究生,但由于日语水平太低(在去日本之前只学过一年),华兹生一开始根本没法听课。后来日语能力提高了,才上了吉川教授的几门课,但都是关于中国诗歌的,和《史记》基本无关。

大约一年后,华兹生接到哥伦比亚大学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教授的来信,询问是否可以为其主编的《中国传统资料集》(SourcesofChineseTradition,1960年出版)撰写关于汉代的部分,华兹生经过考虑后答应了。汉代文献当时已经翻译成英文的有《论衡》、《盐铁论》以及部分的《淮南子》,但是大多数著作,包括《史记》,都得读原文,工作量不小,有吸引力的是工作费用优厚。华兹生辞去了在同志社大学的英语教课任务,全力投入文献的阅读和写作。《史记》再次进入他的视野。

完成《中国传统资料集》汉代部分(出版时作为该书的7—10章)后,华兹生决心修改自己的硕士论文(关于游侠及其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在京都一年多时间里,他接触到不少《史记》研究的日文资料。他将修改后的稿子投给了《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结果被拒,但这不仅没有打击他,反而点燃了他继续认真研究《史记》的热情。他开始通读《史记》并做大量的笔记,使用的版本是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该书广泛采纳了中、日关于《史记》的研究成果,历来为学界所推重。华兹生随后将笔记进行了分类,以类相从,并据此写成小型论文,这一工作集中在1954年冬和1955年春。1955年夏返回纽约时,他的博士论文已经初步形成了。

此后的一年他一边帮忙编辑修订《中国传统资料集》,一边完成哥大对博士学位的各项要求。读博士正常的顺序是先修学分,后参加口试,再写论文。华兹生则是反其道而行,他修完学分参加口试时,博士论文的初稿早已在导师的手中了。1956年6月他带上了方帽子,此后根据王际真、富路特、狄百瑞的意见,他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并于两年后由哥大出版,题为《太史公司马迁》(Ssu-maCh'ien:GrandHistorianofChina),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全面论述了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他杰出的史学成就。

不难想象,华兹生的下一步计划是更为全面地翻译《史记》,狄百瑞教授听说后,表示可以纳入他正在主持的“东方经典译丛”(TranslationsfromtheOrientalClassics),并且建议华兹生申请哥大的研究经费。得到这笔经费后,华兹生决定将京都作为翻译工作的地点。富路特教授从提高汉语口语的角度出发,建议他去台湾(也为他日后回哥大教汉语打下基础),但是华兹生已经很习惯日本的生活,没有理会富教授的建议,于1956年秋再度前往京都。

在离开美国前,华兹生去拜访一位在哈佛的朋友,两人一同参观哈佛燕京学社,见到了那里的几位教授。当朋友向柯立夫(FrancisW。Cleaves)教授介绍华兹生时,称他为“准备翻译《史记》的了不起的年轻人”,柯立夫说他对《史记》一向很有兴趣,问了华兹生一些有关的翻译问题,最后又问:“你打算花多少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工作呢?”华兹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三年”,柯立夫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他转头看着窗外,大声说:“如果你说的是三十年,我差不多可以接受。”两人的谈话就此结束了。

三年翻译《史记》绝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只有一个人,而且资助也很有限。华兹生决定尽量压缩译者序言和注释的篇幅,并且选择《史记》中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以便更适应普通读者的需求。他的想法得到了狄百瑞和哥大出版社的支持,他们希望《史记》的第一轮大规模英译本是更偏向于通俗性而不是学术性。

1956年秋在京都安顿下来不久,期盼多年的《史记会注考证》再度印刷,华兹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史记》,不用再反复借图书馆的了。他基本在家里工作,只是偶尔去一下京都大学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他翻译的过程中,多种《史记》的现代日语译本出版了,它们为华兹生的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些译本同样很少注释,目的读者也是普通大众,它们的出版对华兹生来说是个鼓励,既然日本读者对《史记》有这么大的需求,在美国,至少也有人会感兴趣吧。当然华兹生也清楚地意识到,大部分受过教育的日本人至少听说过《史记》,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在1950—1960年代的美国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翻译开始后,华兹生很快发现,他的主要问题不在中文,而在英文。在中文的理解上,直接依靠中、日两国的注释家就可以了,不用太费神,但如何用英文传达太史公优美、简洁的笔法,特别是那些传神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则是大费周章。另外大量的专有名词和花样繁多的称呼也是头疼的问题。

凡是讲究译文效果的人必须考虑这些问题,华兹生的情况也不例外,在这方面他的日本导师无法给他什么帮助。吉川教授,或者田中谦二教授(当时正在做一个《史记》的节译本),关于中文文本的问题大抵有问必答,而有关英文表达的问题,华兹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了。

1959年底,也就是三年后,华兹生的翻译工作按期完成。经过一年多的修改和编辑加工,两卷精装本英译《史记》于1961年秋天问世,题为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ranslatedfromtheShihChiofSsu-maCh'ien。此时华兹生已经回到哥大执教一年了。

华译《史记》没有按照原书的次第,而是根据主题进行了重新编排。

上卷《汉朝早期历史》(EarlyYearsoftheHanDynasty)分为11章,展示了公元前209—前141年汉朝的建立(1—6章)和对政权的巩固(7—11章):(1)反叛的开始——卷四十八《陈涉世家》;(2)被打败者——卷七《项羽本纪》;(3)胜利者——卷八《高祖本纪》、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节译);(4)重臣——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5)乱臣——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卷九十一《黥布列传》、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卷九十四《田儋列传》;(6)忠臣——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7)统治者——卷九《吕太后本纪》、卷十《孝文本纪》、卷十一《孝景本纪》、卷十二《孝武本纪》;(8)皇后——卷四十九《外戚世家》;(9)大家族——卷五十《楚元王世家》、卷五十一《荆燕世家》、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节译)、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卷五十九《五宗世家》;(10)叛军领袖——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附《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三卷节译);(11)能臣——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卷一百四《田叔列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