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除听众的疑虑
恐惧感往往来自于错误的诱导与想当然的臆断。市井间的人心惶惶常常都是庸人自扰。演讲者要想点燃听众心中勇气的火花,必须拨开雾障,澄清事实,清除听众因不知实情而产生的恐惧感。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也不排除塑造一种所需要的“真实”的可能。
战争并不像那些从未打过仗的人想象得那么可怕。作家们夸夸其谈,说什么会思念你们的母亲、情人和妻子(妻子也是你们的情人)。这些作家们既没有听到过一声敌人的枪声,也从未耽误过一餐饭,他们不是按照战争的本来面目来描写战争,而是按他们的想象来描写。
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成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美国人可以为他们都是好汉而感到自豪,他们的确是好汉。
这是巴顿将军在战士们出征前所做的一次演讲,在演讲中,巴顿驳斥了某些认为战争“很可怕”的论调,淡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强调了战争“壮丽”的一面,指出战争是荡涤污浊和检验男人责任感的一场竞赛。人们应当为战争英雄而感到自豪。战争是否真如巴顿所说的那样“壮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顿创造出了他所需要表达的“战争”,而这样的“战争”将激发起军人们自豪的热情和无畏的气概。
敌人并不像某些惊惶失措的知识分子所形容的那样强大。魔鬼也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红军曾屡次把大受吹捧的德军打得仓皇而逃呢?如果不是根据德国宣传家大肆吹嘘的声明来判断问题,而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来判断问题,那就不难了解,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正面临着崩溃。现在饥饿和贫困笼罩着德国,在4个月的战争中,德国已损失士兵450万人,德国血流殆尽,人员后备宣告枯竭,不仅陷于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而且连看不到战争尽头的德国本国人民都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德国侵略者正是在做垂死挣扎。毫无疑问,德国侵略者是不能够长久挣扎下去的。再过几个月,再过半年,也许一年,希特勒德国一定会由于其罪行累累而崩溃。
这是斯大林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全面进攻向军民们发表的演讲。斯大林首先批驳了国内某些胆小鬼悲观的论调,引导人们的目光越过气势汹汹的德国军队,投向德国本土后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础正是如何的危机四伏。斯大林独具的眼光,使人民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软弱之处以及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军民们看穿德国侵略者纸老虎的本质,消除听众的疑虑,从而增强了必胜的信念。
5比绾渭し⑻众同情心
和激发人们起来反对邪恶的正义感一样,在鼓动听众对遭受不幸的弱小提供帮助、或是号召人们反对某种不公正现实的演讲中,常常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听众的同情心。人人都有悲悯的天性,当演讲者强调弱小的、美好的事物遭受残害时,人们的悲悯之心就会被激发出来。
王军山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30多年前捡的家门口一个弃婴,她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她感到欣慰,感到满足,亲友们都羡慕她福气好,将来吃穿不用愁。她节衣缩食地盖起了楼房,相继给儿子们成了婚,并且成了孙子们的“廉价保姆”、“全自动洗衣机”,带孩子,煮茶饭,样样都得干,一年又一年,孙子长大了,她还不得休息。按理说,劳动了大半辈子,也该让晚辈伺候伺候享享清福了,可是,那一大群儿孙们,为了老人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争吵不休,而且大动干戈,将年迈的老人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可怜的王奶奶买了那么多的房子竟无栖身之地,聚集了那么多财产竟无吃喝之处,她悲痛万分,后悔自己养了一群狼,时间一长,老人身体每况愈下,慢慢地丧失了自理能力,这更加加深了儿孙们的厌恶,他们绞尽脑汁,寻求方法,想着如何把老人处理掉。有一天,儿孙们凑到一起,来到神志不清的老人面前,说是送老人去医院,要老人什么也不要说,然后把老人送进了火葬场,可怜的王奶奶久久地躺在拉尸车上,静静地等着医生来为自己检查,想着回家怎么报答儿子们对自己的关照……朋友们!你们不要以为这是耸人听闻,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啊!
这是一篇为得不到儿女关怀的父母们鸣不平的演讲。演讲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辛辛苦苦地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的老母亲的悲惨遭遇,通过老人被儿孙活着送进火葬场这样一个令人发指的事实。把这位母亲的遭遇推到高潮,并不失时机地发出慨叹,使听众在震惊之余产生了对老人深深的同情。
下面是邱吉尔动员英国人民起来反对德国法西斯而作的演讲。他先是描绘俄国人民艰苦而美好的和平生活。勾画了一幅淳朴安宁的生活画卷。然后,描绘了法西斯暴徒正怎样用令人发指的方式践踏这片美好的土地,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其更加生动。前后鲜明的对比带给听众以巨大的心理反差。极大地激发起听众对俄国人民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10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依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挞而心有余悸,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善有善报是古今中外普通百姓们共同的祈愿。演讲者如果能够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强调善良的愿望和行动所遭到的不公正的结局,也会引发听众的同情。结局越不公正,后果越悲惨,听众寄予的同情就会越深。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珍藏着一些美好的东西,保留着一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强调这种不公对美好事物的毁坏,会迅速激起人们疼惜与保护的愿望。演讲者应致力于通过完整的事实阐述与细致的细节描写,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令人心动。把其遭受的破坏表现得触目惊心,使听众产生如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因为身临其境者之所以有比局外人更为深切的感受,正是因为他们比后者目睹到了、触摸到了更生动、更真切的人与事。这种现场感会带给听众十分强烈的印象,使他们对不幸者的遭遇报以更为强烈的同情,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
6笨篇就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像是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坐着的是名牌大学的,站着的是一般院校的,挤在车门口的则是我们这些师专生。
坐着的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站在座椅旁边的,有些愤愤不平,总认为自己应该坐着;挤在车门口的,有人因挤上了车而暗自庆幸,但更多的人则唉声叹气,悲叹怀才不遇,错失良机,挤到了这倒霉的教书匠的角落里。
是啊,跟坐着的相比,没有那般舒适与可靠;与站着的相比,也似乎是低了一大截。
朋友,假如生活像一辆车,载着我们这些还算幸运的乘客。那么,张海迪,她的位置又在哪里?生活赐予她的,也是一辆车,但是一辆轮椅车!可是,就是在这样一辆车上,却书写着光辉与成就。
这是在青年演讲大赛中一篇题为《强者之歌》的获奖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作者先是打了个比喻,将如今的大学生分了几个档次,对号入座——坐着的、站着的和挤在门口的。生动形象又十分具体,开篇就让听众眼前一亮。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开篇与全文达到和谐统一,浑然天成,紧扣听众的心弦。
皖南事变后,中央派陈毅继任新四军军长。这一天,陈毅率领新四军开进浙江的一个小镇休整。碰巧,当地的抗日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者非要陈毅讲几句话,激发一下群众的抗日热情。陈毅觉得这也是个宣传革命的好机会,便高兴的答应了。
当司仪介绍完毕,陈毅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说道:“我叫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刚才司仪先生称我为将军,实在不敢当,我不是什么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可以,那说明我是受全国老百姓的委托,去‘将’日本鬼子的‘军’。这一将,直到把他们‘将’死为止……”
这个开场白非常风趣,幽默传神,活跃了会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出陈毅作为一代革命家的粗犷、豪放的气概。
有时候,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为铺垫,创设出紧扣题旨的意境,并由此触景生情,升华主题,也可以使演讲出奇制胜。
有一篇号召环保的演讲,题目是《我们的后代喝什么》,就是运用了这种技巧。演讲开篇,作者先讲了自己在游览长江三峡时所经历的一件小事:
几位外国友人游览长江三峡,他们被大自然迷人的景色所折服。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画面:滚滚东流的长江,好似一个巨大的天然垃圾场,果皮、废纸、饭盒都随着长江水一路漂泊。
这几位外国友人不忍心蹂躏大自然,但游轮上又没有垃圾桶,他们便把废弃物用塑料袋包好,下船时交给了乘务员。哪知,刚一转身便被乘务员毫不留情地扔进了长江。
叙述完这个故事,演讲者便“借景生情”:
“水,对我们人类有恩有情,我们决不能做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蠢事!更不能将我们自己酿成的苦酒逼着我们的后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杀鸡取卵,贻害子孙的傻事。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者通过外国游客在长江游览的见闻和遭遇,反衬了国人环保意识差。由此抒发感慨,引发议论,情理交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演讲是靠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而非你的言辞多么华丽来打动听众,不能像皇帝出行,一辆金碧辉煌的宫廷大车,驾上六匹盛装丽饰的马,前拥后簇着一大队人马——一句浩浩荡荡的句子里,往往只有一点儿意思。要像古人写文章讲究言简意赅,“增一字则密,删一字则疏”。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作礼拜,适逢一位传教士在搞募捐活动。
刚开始,传教士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非洲的苦难生活,希望大家能够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非洲人。马克·吐温听后,十分感动,决定等教士讲完了捐出五十元。
但过了十分钟,传教士还在絮絮叨叨地讲个没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心想:看来,待会儿我只能给他捐二十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