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经营上的调整,去年首届酒吧文化节的举办,让魅力四射酒吧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营造自己的酒吧文化。酒吧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并改变着长沙的生活方式。我们将一如既往把魅力四射酒吧打造成“最有家感觉的酒吧”!
多年来,魅力四射积极参与为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公益献血等社会各界爱心事业,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多次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治安消防合格单位”,2005年更被评为湖南省唯一“五星级酒吧”的荣誉称号,多次受全国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口碑。魅力四射已成为全市资格最老、存在时间最长、人气最旺的一家酒吧。
3.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自古湘人多情,湘商更是重情重义。他们本身有着勤学上进、高瞻远瞩的品性。在企业尚未创立或起步阶段,他们通过读书学习竭力“修身”,伴随着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又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不忘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或多或少应了一句古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湘商余彭年就被称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2005年,首个《胡润百富慈善榜》发布,他排在第二位,此后连续两年蝉联榜首。“宁可我助天下人,不负天下人助我。”这是余彭年常说的一句话。
涟源,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是沟通湖南东西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早在明清时期,涟源就是连结湘中、湘西的重要商埠。1922年,余彭年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
其父从小步入商场,在涟源县蓝天镇经商数十年,历经折磨灾难,在军阀混战期,身遭枪击,险些丧生。余彭年年幼时,涟源又遭水灾,“全家八口及房屋财产全被冲跑,兄姐六人一齐落难。”水灾过后,在父老乡亲的关怀照顾下,彭家得以重建家园,“继续从事小本经营”。
余彭年心中至今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如果不是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建家园,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了。”他一直牢记父母生前的叮嘱,“日后如有出息,一定要为家乡做几件好事。”
余彭年大学未毕业便在长沙等地从事小本生意,不过余彭年早期这段东奔西走的从商经历似乎并不顺利。余彭年曾写了一幅书法描述这段岁月:“商场如战场,由北到南,由东到西,败当阳,奔夏口,失新野,走樊城,无容身之地。”
1949年,余彭年离开故乡,只身一人闯荡上海滩。除了拉黄包车外,他还摆过地摊,打各种零工。1954年冬,余彭年遭遇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因为被人诬告“有海外关系”,他于上海被抓,罪名为“逃亡地主”,积蓄化为乌有。
三年劳教届满之前的两个月,余彭年的“逃亡地主”罪名查证不实,立刻获释。时年30岁的余彭年并没有选择回湖南,而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抛妻别子,1958年经澳门辗转至香港。
刚到香港的前几年,余彭年做过清洁工、勤杂工、建筑工,当时生活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你不努力的话,你不能够生活不能够生存啊,不然香港遍地黄金你也捡不到的啦,还是要奋斗的。”
余彭年的诚实肯干得到了一位老板的赏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板带他到台湾发展房地产,再后来老板以单独出资、利润双方平分的方式放手让余彭年自组公司进行经营,他就此起家。1967年,香港著名影星李小龙去世,留下一套1000平方米的豪宅。香港人普遍迷信,认为名气太大的人住过的房子不能住,所以没人敢买。余彭年当机立断,从银行贷款70万元,加上自己的30万元积蓄买下了这套房子,仅短短8年便靠租金还清了贷款。到1996年,这套房子增值了70倍。此后他在房地产界纵横捭阖,事业如日中天,成为香港知名富豪。
从孑然一身,流落香港,到坐拥30亿元身家,余彭年用了30多年的时间。功成名就的他,似乎应该安享晚年了。然而,余彭年却没有坐享其成。正是因为经历过早年的艰辛,深切体验过贫穷所带来的痛苦,更知道雪中送炭的弥足珍贵。从1982年起,他便开始回报社会,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2004年,他辞去了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的职务,成为一位专职慈善家,全身心致力于慈善事业。
余彭年自1981年起,向湖南捐资2500多万元,兴建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项目20多个。其中有:在涟源市兴建的立珊学校、处理污水的立珊水坝、彭立珊救护中心;在长沙市捐建的五一广场地道工程、火车站的大型彩灯喷泉、彭立珊救护中心和彭立珊豪华公共汽车线路;在大庸市建彭立珊救护中心等。其义举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被长沙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佳市民。为管理好他捐资兴建的项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1988年6月成立了彭立珊长沙福利基金会。
1995年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他投资18个亿在深圳市罗湖商业中心区建造了57层的五星级酒店一一彭年大厦,并许下诺言:酒店收益的纯利润全部永久地捐献给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他作为深圳市人大常委,已向市人大提出立法请求:百年之后,彭年大厦的产权不赠予,不继承,成立专门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经营管理,所得利润继续无偿永久捐献。2002年,他向深圳市人大打报告,要求立法“保护我要捐献的慈善财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但因没有先例,此事一度搁浅。2003年11月24日,余彭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这一天,他向外界承诺,要为西藏、内蒙、甘肃、湖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2003年,余彭年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签署了一份慈善资产托管与监督合同,按照这份协议,银行将安全保管余彭年的慈善资产和监督慈善资产的使用。
“我的钱来之不易,但自己的财产不会留给儿孙。”2005年5月,余彭年委托工商银行公布了自己的财产数额估算,其中包括彭年酒店大楼及其在香港的房产,当时,总资产不超过30亿元。2005年余彭年捐款200000元。
在余彭年的慈善事业中,“彭年光明行动”是最重要而且规模最大的一个计划。
“彭年光明行动”是余彭年在2003年为帮助白内障患者而启动的计划。在这项庞大的计划中,将用5年时间耗资5亿元人民币,对内蒙古、西藏、宁夏、甘肃、吉林、广东、湖南等9个省、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而实际上,这个计划目前的实施,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计划的范围,已使18个省、自治区的10余万患者重见光明。他说:“我做好事的目的,就是在于扩大影响,如果海外侨胞、同胞,大家都来做好事,我就高兴了。”
2004年,余彭年辞去彭年酒店董事长职位,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光明行动”上。他坚持每天晚上都和“光明行动”进行联络,及时了解进展信息。只要精力许可,他都会不辞辛劳地亲临现场。回想起跟随医疗队下乡救治的情景,余彭年动情地说:“看到他们重见光明宛如新生的欣喜,我觉得自己做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中关于世界“大同”的梦想,也是余彭年一直的梦想。
余彭年几十年来一直深受世人瞩目,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利用旗下的事业来为中国的慈善做贡献,把慈善当做事业一样来经营。
4.中国制造,时不我待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越来越常见,然而“中国制造”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却还不高。为了让“中国制造”的汽车产品名头更加响亮,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已经奋斗了20多年。
钟志华,1962年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农民家庭,幼时贫寒的家境使他更加发奋学习,1978年跳级参加高考,1982年刚20岁就从湖南大学机制专业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瑞典勒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5月,他相继在瑞典获得勒欧大学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他被林雪平大学先后聘为“终身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成为瑞典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1995年钟志华归国之前,自己和妻子都有了绿卡,房子车子俱全。他的一些研究项目还被几家外国大公司采用,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和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欧盟高科技项目。
当母校发出邀请时,他毅然放弃了连许多外国人都羡慕不已的职业和收入,回到了梦魂萦绕的祖国,被聘为湖南大学车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1997年,钟志华出任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一些师生对钟志华回国迷惑不解,不知他“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究竟图的是什么?钟志华后来在“入党申请书”中对此作了明确回答,他说:“10多年的留学和国外工作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有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国外干得再好,也难以在别人的富裕和强大面前有真正的自豪感和轻松愉快感。即使从自然的感情讲,回到养育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服务也是应该的。
“我回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一个已经现代化的祖国的安逸生活,而是为了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履行自己的职责。”钟志华对记者说。
回国后的钟志华教授,恨不得把国外学到的知识全部施展出来,他在指导20多个博士生、硕士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几年来还急国家建设之所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项目,是钟志华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7年的心血。
薄板冲压成型过程计算机仿真及应用技术、汽车碰撞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及在汽车被动安全设计与改进中的应用,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这一重大项目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轻工、航空等领域,如汽车车身中的金属件就几乎全为冲压件。过去传统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是工程师们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先设计出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再经反复的试模修模,才达到零件设计要求。传统方法不仅耗时费钱,而且难以达到质量要求。
1996年1月,“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课题正式立题。当时,年仅36岁的钟志华教授和他的好搭档——35岁的李光耀教授领衔由成艾国、杨旭静、肖文洲等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打响了一场攻克机械制造也难题的战役。在实验室里、计算机前,2555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辛酸和艰难都刻在钟志华教授那丝丝白发之上。他的课题组一开始是“主动出击”,带着自己开发的软件跑到各个企业介绍,到后来企业主动上门来请求他们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的理论、技术、设备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帮助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一谈到科研工作,钟志华教授全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深有体会地说:“祖国的富强需要科研的不断开发,科研的挑战性对科学工作者是一种兴奋剂,因此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