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俭”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是多败人的品质。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实在是有“心眼”的一大梦境啊!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出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作了最好的诠释。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绝不能没有欲望,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你可以去追求欢乐,你可以去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说些昧着良心的事和话,但你做人要有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原则。所谓有原则就是在你做了违背某些道义的事后,灵魂要有一个着眼点。否则,得到之后是空虚,你将永远背上包袱前行。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还出没于歌厅、饭店;我们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城里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几十种之多。名目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也没有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4.像爱自己一样爱父母
一个人只有知道爱别人的价值,才能知道爱自己的原因。
对父母的爱是人人应当特有的,否则就会把自己弄得冷酷无情。一个人如果冷酷无情,什么蠢事都有可能干出来。
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寿辰,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父母是我们的起源,父母就是道,爱父母就是爱道,就能得道。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这是不对的,是自私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吵闹:“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
父母就会告诉他(她):“等你过生日,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于是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高兴得要跳起来的人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将会得罪一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人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来点醒他(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有人曾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些。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一位学问、德行都非常出色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学问而传于后世的伟人。曾子将去世的时候,召集所有弟子,说:“现在我可以放下重担了。”弟子们都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问:“老师,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曾子说:“自古以来有句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为了做到这句话的含意,一生小心翼翼地活过来了,但是现在要面临死亡,终于可以放下重担了。”一说完,曾子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弟子们都低着头行了礼。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曾子为了孝敬父母而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尊敬父母的孝心。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为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顾。”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孔子说:“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
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