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3)不长久。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5)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封建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领导的交涉冲突中,懂得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的是纷繁多变的世界,与之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要想立身于世,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显得太聪明。
善辩者不能信任,这已是很多人心中十分牢固的观念。因此在谈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顾及别人心理,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要深悟“大智若愚”的道理,既显示自己的谦逊,又不致使对方相形见绌。
5.赞赏不同于“拍马屁”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将那些善于说赞美话的人一律称之为“马屁精”,好像这些人人格多么低下,多么不耻于和人们相提并论似的。其实,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误解。
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说着赞美别人的话,只不过这种方式有多种多样。就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来说,多说赞美话不仅不是坏事,相反到是好事。
在现代交际中,几句适度的赞美对成功做人来说必不可少,一个人总想客观的了解自己,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为他人所赞美,他往往会有种成就感,也往往对赞美他的人产生好感。在许多场合,适时得当的赞美常常会发挥它的神奇功效。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给员工陈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名见习服务员的时候,常常对生活不满意。特别是上班的第一天,他在杂货店里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的帽子歪向了一边,工作服上沾满了点点污渍,双脚越来越疼。他感到疲倦和泄气,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好不容易为一位顾客列完了一张繁琐的账单,但是这位顾客的孩子们却三番五次地更换冰激凌的订单,此时的他已经忍耐到了极点。这时候,这一家人的父亲一边给他小费,一边笑着对他说:“干得不错,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突然之间,他就感觉到疲倦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后来,当经理问到他对头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挺好!那几句话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
忙碌的现代人在繁忙中逐渐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短短的几句赞美之语。其实,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赞美不仅是一种悦耳的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古时候有一个说客,当众夸下口海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愿望,就是要将1000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1000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有个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拈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你了。”
虽然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
在这个社会上,说赞美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赞美话说的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当然,赞美别人也要有技巧,因为千人千面,没有谁会喜欢千篇一律的赞扬话。赞美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为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再者,要赞美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小孩时,你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赞美的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得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哦!你的小孩好像很健康。”是不是好多了!
所以,赞美别人时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赞美话,会超过一般赞美话的效果,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听在对方耳中,感受自然和一般赞美话不同。
卡耐基认为,在与别人相处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所以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词,可使人振奋和鼓舞,使人得到自信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某校有一位同学,在一次命题作文中,抄袭了一期杂志上的一篇散文。极为巧合的是,语文老师恰恰手里有这一期杂志。多年的从教生涯,使他深深地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要鼓励和赞扬,这比用挖苦和指责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给同学的,是正面的引导和促进。所以,他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把这位同学私下叫到房间里,称赞这篇散文写得很好,并帮助他分析了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嘱咐他向更高的写作目标奋斗。结果,这一次保护面子的赞许行动,在这位同学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真的爱上了写作,靠着自己的执著和勤奋,终于成为了知名的业余作家。赞赏的力量有时的确是十分惊人的,它简直到了点石成金的程度。
美国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而荣誉和成就的取得,还需得到社会的认可。赞扬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拱手相送到对方手里。当对方的行为得到你真心实意的赞许时,他看到的是别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同和肯定,从而使自己渴望别人赞许的愿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接踵而来时得到满足,并在心理上得到强化和鼓舞。他能养精蓄锐,更有力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着自己的目标冲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同时他也会得到很大的收获。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赞扬别人,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会带动我们,人家可以,而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6.恭维是最好的“沟通润滑剂”
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如果能够满足别人人性的渴求,懂得赞许、善于赞许,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理解力、有吸引力的人。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恭维话的人,肯定比较吃香,与人沟通顺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可能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溢美之辞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取对方的建议。
某人到私人商摊处买衣服,在试衣时,卖主惊叹道:“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朴素、大方、有风度。比以前年轻了几岁。”那人听了非常高兴,本来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一个人受到别人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不符合实际了。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马丁塔,想要抢走英国“镇国之宝”——国王皇冠。因消息走漏,盗贼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决定亲自审问这些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于是,罪大恶极的首犯布勒特被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盗国宝!想到这里,便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实地回答。“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思的人而得来的。”“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
查理二世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布勒特不仅胆大包天而且口齿伶俐。于是又厉声问道:“你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来盗我的王冠?”“我知道我这个举动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兵。”“哦,什么?你并不是我的部下!”“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说到这里,查理二世觉得布勒特更像是个无赖,“那你说吧,该怎么处理你?”
“从法律的角度说,我们应当被处死。但是,我们五个人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为此而落泪。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总比多十个人落泪好得多。”查理二世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回答,接着又问:“传说中你是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陛下,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到处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大家以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这不是一个勇土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土,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这番强词夺理的辩解竟然让查理二世大悦,最后竟赦免了布勒特。
恭维别人,仿佛是用一支火把温暖了人心,不仅恭维了对方,还能使彼此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年轻时的韩信,在受过“胯下之辱”后,追随汉高祖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没有韩信,根本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就因如此,后来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畏惧了,于是有意寻找借口,以企图谋反的罪名,要把韩信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果然像人家预料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
刘邦听了,也觉得韩信乃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便将他贬王为侯,暂且搁置,以观后效。
韩信受此打击之后,心怀忧愤,整天过着不愉快的日子。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刘邦和韩信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韩信本善于恭维,便抓住这个机会,适时、适事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但各持的见解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统率几万大军的能力呢?”
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统率10万左右的大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