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牛皮最大的用途是什么?”
“做皮衣。”
“不对。”
“做皮鞋。”
“还是不对!牛皮最大的用途是把牛包起来。”
上面这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幽默故事,其实就是“歪解法”的一个具体运用,说话的时候我们用寻找新奇的表现角度的方法来解释正常的现象,回答一本正经的提问,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幽默感。“答非所问”也是一种歪解原意的方法,有时候,利用这种“答非所问”的方法也能造成新鲜的幽默效果。下面一个对话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典型应用。
一人问道:“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
智者答:“因为陆地上有猫。”
这种“答非所问”与“偷换概念”有相同点,它们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偷换概念”重在“换”,需要有原来的东西和用来替换的东西两个因素,“偷换概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而“答非所问”重在一种新角度的回答,看似合理,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歪解,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逻辑上不合理的地方。上面例子中,“鱼生活在水里”当然不可能是因为“陆地上有猫”,这样说虽然能够产生幽默的效果,却并不符合逻辑。
“歪解原意”虽然不合逻辑,可是这种技巧除了能够产生幽默效果外,有时候还能起到正面的说服效果。
从前,有一个人生了病,亲戚朋友都来探望他。他问大家:“我可能快死了,但不知道死后的日子好不好过?”
一个客人马上回答:“死后很好过的。”
他听后大吃一惊,急忙问那个客人为什么这么说。
客人解释道:“很简单,如果死后过的不好,死者自然都纷纷逃回阳间来了。现在看来,一个逃回来的都没有,可见那里不是很不错吗?”
面对死亡,一般人都怀有一种恐惧感。上面例子中客人对死亡的幽默解说虽然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歪理,可是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减轻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使病人在剩余的日子里能够更好地享受活着的幸福。
“歪解原意”的幽默技巧能给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新鲜的活力。
正话反说的幽默作用。
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完全相反,就叫正话反说。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在不直接指明对方错误的基础上,使他们自我反省并认识自己的错误。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地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节省布料。因为吸烟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以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人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虫。浓烈的烟雾熏得蚊虫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正话反说,显得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正话反说的幽默技巧当然不只可以用到广告宣传中,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这种幽默技巧也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丘吉尔为了出席宫殿举行的演讲,超速开车,以致被一名年轻警员逮住了。“我是丘吉尔首相。”丘吉尔不慌不忙地说。“乱说,你一定是冒牌货!”警官这么一说之后,大英帝国的首相谢罪了。他说:“你猜对了!我就是冒牌货!”
这么一来,警官面露微笑,放过了这位世界上著名的伟人。
丘吉尔在一本正经表明身份的时候,被警官怀疑。然后,他就换了一种方式,正话反说,这样反而使警官摸不清虚实,使得警官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放过了他。
当我们需要表达内心的不满时,也可以使用正话反说的幽默技巧,让别人听起来顺耳一些。
杰克(Jack)和他的情人想喝咖啡,但端上来的咖啡差不多只有半杯,这时杰克笑嘻嘻地对咖啡店主人说:“我有一个办法,保证叫你多卖出三杯咖啡,你只消把杯子倒满。”
杰克巧妙地运用正话反说的幽默来表达失望感,却不致给对方带来难堪。也许杰克并没有喝到满满一杯咖啡,但杰克一定会得到友善、愉快的服务,咖啡店主人或许还会请杰克下次再光临该店。
这种正话反说的幽默技巧不仅被人们广泛使用,其实古人中的智慧者很久以前就已经能够成熟运用这技巧了。
秦朝的优旃是一个有名的幽默人物。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能言善辩的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优旃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秦始皇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秦始皇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糜鹿用角是不可能把他们顶回去的。这样的正话反说,因为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优旃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不得不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细微处见幽默。
近来人们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学问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自我调侃或讽喻他人,也可以大胆运用“细节”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细节”法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对问题或事件的推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漏洞,特别是从反面去发现一些细微的漏洞,然后把那些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细节”法的特点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引申成现实,尽管最后并不一定能防止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一个名叫王强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王强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王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