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金兵占领了中国北部的大片地区,还不断挥兵南侵,完颜亮分兵数万围攻海州。这时,正锚泊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的南宋李宝舰队得知这一消息,指挥军队登陆支援,大败金军。随后,李宝率领舰队继续北上。十月下旬,舰队驶抵石臼山(今山东日照附近),获得可靠情报,得知金舰队正停泊于唐岛(又名陈家岛,在今山东灵山卫附近)。距离石臼山只有三十多里。得知这一情报后,宋军手下意见不一。裨将曹洋请求出战,知朐山县高敞却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出战,应当趁金人尚未发觉宋军舰队的行动赶紧避开。曹洋据理力争,说:“彼虽众,皆不谙海道。且降人云女真在船中惟匍匐而睡,略不能动,虽众何为?况我深入至此,前逆大敌,欲退,其可得乎?”他认为金兵不谙海道,以为两军距离尚远,未做临战准备;金军虽数倍于宋军,但上下离心,不习水战,兵士因晕船多在舱中昏睡。应当乘其不备,抢先发起进攻。李宝也认为应当趁“金人未觉”,趁机给予其狠狠的打击。于是,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出其不意,通过突袭的方法以弱小的舰队战胜强大的敌人。当天夜里,李宝就决定率领舰队迅速向唐岛进发。
到了十月二十七日清晨,风向转为南风,南宋军队乘风向前疾驶,士气高昂。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当李宝舰队迫近敌舰时,金人尚未发觉。李宝马上命令舰队全面出击。刹那间“鼓声震荡,海波腾跃”。金军遭到突袭,惊慌失措,仓猝应战,舰只挤成一堆。李宝先以部分战船切断金军退路,随即命前锋船队借助风势,以火箭等火器,向金军船队猛攻。由于金军船帆是用油布做成,见火即燃,霎时间金军舰队烟焰冲天,几百艘战舰一下子陷入火海之中。一些幸免火箭攻击的敌舰,仍想负隅顽抗。李宝指挥舰队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激烈的搏斗。这时,金军舰队上的汉族水兵,纷纷倒戈起义。金军仅有数十艘战船向北逃遁。宋军乘风追杀百余里,金军除苏保衡等逃走外,其余几乎全军覆没。李宝以三千水军,全歼了兵力超过自己数十倍的金人的庞大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南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
◎利中有害,害中有利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因此,聪明的将帅在考虑问题、谋划作战方案时,必须全面考虑到利害两个方面的因素和后果。在不利情况下能看到有利的方面,作战任务就可顺利完成;在有利的情况下能看到不利的方面,祸患才可解除。
解读
战场千变万化,“九变”不可能包括作战中所有临机应变的可行之法。因此,孙子对于正确处理战争中的利害得失,提出非常重要而带普遍性的指导原则:“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主张临利思害,临害思利,以此指导战争,趋利避害。即是说,“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张预注)
研究战争,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战争中的攻守、进退、分合、行止,一切得失胜败,都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战争过程之中。战场上一举一动,莫不与利害息息相关,利害关系显得特别尖锐和突出。作为一个将帅,要实施正确的指挥,在战斗行动中就必须善于权衡利弊,随时从利害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只见利不见害,就会麻痹大意,轻举妄动;只见害不见利,就会丧失信心,消极气馁。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害,利中有害,害中有利。智者要害中见利,利中见害,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考虑利和害孰大。
然而,利与害不仅互相渗杂,而且往往互相转化,但转化是要有适当条件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所谓的“亡地”“死地”,不是绝对的。按孙子的解释,就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陷之死地”乃是大患,然而“陷之死地”却能因“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客观形势,唤起刀众奋力死战的决心,因而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
同时,利害转化,还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实战中常有如此的情况:在敌人来势汹汹、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利害的转折点,往往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作战中的利和害,都是客观存在,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只能采取老实的科学态度。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我欲加害于敌,不能忘记敌亦欲取利于我。只想贪便宜,难免上当吃亏。
《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我交战中利害的利,如:有利的战机,形势对我有利,我就与之交锋;对我不利,我就不交锋(《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一种是军需运输耗资得失的利,如:打消耗战,“日费千金,举十万师”(《火攻篇》)。
孙子一面告诫战场上的统帅们:敌人以“饵兵”引诱我们,不要去理睬它(“饵兵勿食”),一面又启迪战场上的指挥员: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去引诱他(“利而诱之”)。
因此,要使所施之“利”、所设之“饵”被敌人吞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孙子要求将帅对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优势与弱点、利与害等等都应全面了解。所谓全知,并非事无大小都要知道。用市场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了解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还要求将帅根据目前的形势,着眼大局,而不是贪眼前的小便宜。
但常规也会有变化,比如说,本该经过的路径并非就一定要走,有时可以不走;可以打败的敌军并非就一定要打,有时可以不打;能够攻取的城池并非就一定要攻,有时可以不攻;本该争夺的要地并非就一定要争,有时可以不争;本该接受的君令并非全都要执行,有时可以不执行。这就是“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事物的利害两个方面。遇到害,就会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处努力,这样,事情才可能继续见到利;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从最坏处着想,这样,隐患才可能消除。
案例
晋国与公元前659年夏天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所谓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璧。晋献公最珍爱这两件奇物,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路给我们这种地步呢?”
“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虞公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荀息道。
于是,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派人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虞公果然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虢国迁都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拼力死战,晋军知难而退,回到晋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虢国。官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试想,车都不存在了,辅(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还能有吗?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请大王三思而行。”
虞公厉声道:“晋国和我是同宗(同为姬姓),决不会害我!”再次拒绝了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见事情无法挽回,他急忙回到家中,对众人说:“晋国此次出兵,势在灭虢,回国途中,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虞国,大家逃命去吧!”于是,带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同年8月,晋军大兵经虞国进入虢国,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亡了虢国。凯旋归来,途中,晋军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成了晋军的俘虏,千里马和美璧也都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用兵的基本准则是“有恃无恐”: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敢来攻打,而是要依赖于自己的充分准备,预有胜敌方案,不怕敌人来进攻;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是要依赖于自己具有敌人无法攻破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精读
战争是智和勇的搏击,一次小的疏忽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兵败身亡,甚至国破家亡的恶果,因此,孙子谆谆地告诫军队的统帅: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不来”、“不攻”上面,而要把胜利奠定在己方的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懈可击、无机可乘的基础上。
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在商战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商家想要在某一行业中获得绝对优势,就必须面对瞬息万变的商情与众多的对手,掌握行业的发展态势,占得先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在世界汽车行业中,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牌。然而使本田公司首先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从而扬名天下的,还是本田摩托车。在汽车工业界,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三,但在摩托车工业界,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不仅在国内是龙头老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1991年,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的摩托车产量为130多万辆,印有“HONDA”标志的摩托车飞驰在世界各地。
早在70年代初,正当本田牌摩托车在美国市场上畅销走红时,总经理本田宗一郎却突然提出了“东南亚经营战略”,倡议开发东南亚市场。
时,摩托车激烈角逐的战场是欧美市场,东南亚则因经济刚刚起步,摩托车还是人们敬而远之的高档消费品。公司总部的大部分人对本田宗一郎的倡议迷惑不解。
这个战略是本田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拿出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向人们解释:“美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衰退,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便会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起飞,按一般计划,人均年产值2000美元,摩托车市场就能形成。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