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权一走到荀攸祖父灵柩前面,就大放悲声,如丧考妣。他哭着,还一再表示要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报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张权的虔诚表现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动,全家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准备答复他提出的请求。这时,始终不动声色的荀攸,经过观察,觉得此人态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从来没有向家人提起过张权这个人,可见他与祖父并无深交,更没有听谁说过祖父对此人有什么值得厚报的深恩。他觉得一个人施之过重,必有他意。此人对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对死者之爱也是言过其实。而且此人请求过切,谈吐又闪烁其辞,料他必有所隐;再者此人面带惊忧,必有所惧。荀攸看出破绽,忙找叔父荀村谈了自己的疑虑。果然,待叔父唤过张权,经过一番盘查,此人便招认自己犯了杀人之罪,是想借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脱法律的制裁。
荀攸识破张权的言行,是采取站在一旁静听,与说话人保持距离审视地听,一边听他说话一边搜索记忆,从记忆里寻找祖父对这个人的影响和说话人所表示的态度的差异,经过对照,确定张权言行有诈。
总之,对向你花言巧语的人,应该采取警惕、戒备和慎听的态度,这样你才不会受骗上当。
当年,吕布战败后被曹操手下擒获。
曹操得知生擒吕布大喜过望。曹操爱才,素知吕布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天下无敌。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只不过打了个平手。曹操有意想劝吕布归降自己。
吕布这个人,武艺虽然高强,但是缺乏政治立场,先时做丁原的干儿子,被董卓用高官厚禄收买,杀了丁原;后做了董卓的干儿子,又被王允设美人计离间了他与董卓的关系,他又杀了董卓。他惟利是图,反复无常,对他这个人的品性,天下人都有评论。到他被曹兵所擒时,他的贪生怕死的性格又暴露了出来。当他被推到曹操帐下时,他便用可怜的声音试探曹操,说:“缚得太紧了,实在难受,请稍松一点行吗?”曹操讪讪地说:“缚虎不得不紧。”吕布听出曹操对自己有怜惜之意,便乘机说:“丞相所顾虑的,不过是我。今我为你所擒,只要不杀我,我真心实意辅佐你,天下何虑不定?”吕布一席话说出来,有哀有求,正对了曹操的口味。曹操听后,就打算收用吕布。
可是曹操佯装思索。吕布担心曹操犹豫,见刘备坐在曹操身边,便又恳求刘备替他在曹操面前说几句好话。曹操这时也想听听刘备的意见,便两眼看着刘备。没料想刘备冷不防冒出一句:“丞相难道不记得董卓和丁建阳吗?”
就是刘备这句话提醒了曹操,曹操立即命令刀斧子将吕布推出斩首。
曹操熟知吕布为人,出于对他武艺的偏爱有意要将他收用,又被他花言巧语所迷惑,正要免他死罪收在麾下,却被刘备一句话提醒,立刻改变主意将其斩首。姑且不论刘备一句话出于何种用心,单就吕布这样品质的人,曹操一旦留下来,对他自己来说,也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总之,对花言巧语要存有戒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突然闯进来的“善意”,对超越范围的“亲热”,对为了达到某种个人愿望的“乞求”,都应该慎听、严察,一旦被花言巧语所困,又不听人提醒,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心理学的诡计:
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具有虚伪性。在人们听到到的语言中,应特别认真对待花言巧语,以便使自己能够正确了解目标。
对传闻要有选择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判断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怎样才能有一个公正和真实的认识?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不能随便相信,一定要去考察;如果大家都喜爱他,你也不能受蒙蔽,不能冲动,也一定要去考察和观察,不要人云亦云。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要根据事实和你所观察到的人的言行作出判断,而不能只根据身边人的说法去判断。
照理说,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人的思想必然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和他的言行应该是一致的。可是,各人表现不同,有一致的,有不一致的。其人所想与其言行一致的,这种人易知:如果其人所想的与他的言行不一致,或者他说的是一套,他要做的又另是—套,这种人就难知。
由于人心难测,人所想与其言行又有不一致的,其表现往往是表里不一,互相矛盾,因此,古往今来,都有知人难之叹。
中国古代“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一定要经过细心的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就会把谣言当真,这样一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于战国时代,当时存在着许多小国家。这些国家间经常因为领土争端发生战争,社会持续动荡。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历史学家才称这一历史时期为“战国时代”。
当时有两个边境相邻的国家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为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庞葱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他担心自己离开魏王以后有人会借机陷害他。于是临行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未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有些迟疑地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老虎便成为真事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
庞葱走后没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起初,魏王总是为庞葱辩解:指出他是一个有才能而忠实的大臣。不幸的是,当庞葱的政敌三番五次对魏王说庞葱的坏话时,魏王还真的相信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从赵国回到魏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许庞葱再去见他。
还有与这一故事相仿的另一个故事。
曾参是战国时一个有名的学者,在道德方面是无可挑剔的。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捕了。”曾参的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坚信曾参不会杀人,所以依旧织自己的布。
不一会,另外一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开始有些怀疑了,但仍然不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不久第三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彻底动摇了,吓得丢下手中的活逃走了。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力量有多大。尤其是一句话反复被传播之后,带来的后果更是可怕。中国还有个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一次一次地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所以,当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说一样话的时候,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考察、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如此方能避免犯错误,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一个人要能做到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太不容易了。谣言多了,就足以毁掉真相;附和的人多了,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心理学的诡计:
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知人识人者在知人的过程中听到谣言后,一是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二是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揭穿。
哭笑声也会泄露“线索”
在人际交往中,哭声、笑声,声声入耳,众多冗杂而各具特色的声音是否引起过你的思考?它们与个人心理有什么样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