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说话前,一定要多个“心眼”,首先要识人,等看清后再决定你说话的内容,这样你才不会吃亏。?
:“多大年龄了?”他答:“今年50岁了。”你说:“看您的面貌,只像30岁的人,最多不过40岁罢了。”他听了一定欢喜,这就是所谓的’‘逢人短命又如走到朋友家中,看见一张桌子……问他花多少钱买的,他答道:“花了40元。”你说:“这张桌子,一般价值80元,再买得便宜,也要60元,你真是会买。”这就是所谓的“遇货添钱”。人性既是这样,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样的“公理
利用这条”公理“,你遇人不妨多说善言,保你有赚无赔。
在现代交际中,人们无疑是喜欢听善言的,但恭维并不等于善言,恭维适度才是善言。如果错误地把恭维当做善言,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尺度,在交际中总是千方百计、搜肠刮肚找出一大堆的好话、赞词,甚至把阿谀当做善意,那么得到的回报就常常会事与愿违。
谶,每个人都有着渴望得到别人赞美的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评。适度的恭维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可不能忘记,人们更渴望坦诚相见,真情以待,更希望与谦虚、诚实的人交往。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到:善言并不等于恭维,善言又离不开恭维。恰到好处的恭维便是善言,而善言可使新交一见如故,老友情谊常在,是交际中不可能缺少的”润滑剂“。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恭维使恭维恰如其分而不失度,成为真正的善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呢?
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爱好、特
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切不可随意恭维、奉承对方,尤其是新交,更应小心谨慎。比如,你对一个为自己身材过于肥胖而发愁的姑娘说:“你的身材实在是漂亮极了!”姑娘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取笑她而大为不快,但如果对一个为自己身材较好而感到自豪的姑娘来说这句话,却可以使姑娘对你的好感和信任增加。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喜爱结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他们喜欢“直言不讳”,你越指出他的不是,他越喜欢你,而你越恭维他,他却越讨厌你。同这类人交往时,恭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2)注意把握时机
交际中认真把握时机,恰到好处的善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恭维,应当切合当时的气氛、条件,有着一定“时效”的约束。当你发现对方有值得赞美、恭维的地方,要善于及时大胆地赞美、恭维,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不适时机的恭维,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3)注意恭维的尺度
恭维的尺度掌握得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着恭维的效果。恰如其分,不留痕迹,适可而止的恭维是成功者的妙诀。而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只能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难堪、肉麻和反感,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假如你对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朋友说:“你写的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你的恭维极有可能使对方难堪,但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朋友一定会感到很高兴,说不定他还要介绍一番他练字的经过和经验呢!
当然,恭维的程度不够,便不能称其为恭维,这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恭维还需要真诚,需要不留痕迹。
真诚的态度是交际者成功的要素,交际中一定要努力表现出恭维的真诚,表现出发自肺腑,情意真切,要知道无美可赞而勉为其难,不如避而不谈。
恭维是善言者出色的表现,把握恰当、得体的恭维无疑是走向成功交际的第一步。?
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也都有自尊心,但有些问题可釆用间接的方法指出来,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
受,说服的效果会更好。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烛邹来专管看鸟。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斩杀烛邹。
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责道:
“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对方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如果说服某人,很多时候直接切入会令他很难接受,这时就要从另一个角度切近中心去应对,这样效果也许更好。
《战国策o赵策》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赵孝成王刚继位的时候,由于年纪小,无法执掌朝政,所以只好由母亲赵太后代理国事。就在这时,强大的秦国要发兵攻打赵国,危急之下,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
可齐国却提出一个重要条件:必须用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只有这样,才能为赵国出兵。
从齐国归来的使臣将这一条件说给赵太后,赵太后一听,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很多大臣都纷纷出动,竭力规劝太后。但赵太后却顽固地骂道:“如果谁再敢劝我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就往他的脸上吐唾沫!”
大臣们尽管心急如焚,但却不敢自讨没趣。左师触龙这时则胸有成竹地说:“让我去见见太后吧!”
触龙是个腿脚有残疾的人,走起路来一痛一拐,但他在太后面前,却很注意礼节,徐步疾进,让太后感到他虽是老臣但对她则非常尊敬。来到太后面前,还没等太后问话,触龙先自己谢罪,显出一副很亲切的样子,说:“老臣腿脚不好,走路不很方便,所以很长时间没来看您了,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担心您的玉体,因此不怕您生气,非要来看看您不可。’‘
太后一听,这老臣腿脚不好,还非常惦念自己,就与触龙拉起了家常。触龙从家常顼事入手,很快找到了与太后沟通的”共鸣区
聊上一会儿后,触龙便把话题一转,又谈起自己的儿子。触龙并未直说中心问题,而是坚持绕来绕去,非要把太后绕进来不可。
触龙说:“我有个儿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儿子,这小子也没什么才气,我老了,倒很怜爱他,就将他送到官室来做卫士,我恐怕您生气,禀告您一声。”
太后说:“很好,你这小儿子今年多大啦?”
触龙回答说:“十五了。虽然年龄不大,但我想趁我还没死的时候将他安置在为国家效力的地方。’‘
太后一听,表示疑惑地问触龙:“你们男人也怜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爱得还厉害。”
说到这儿,太后笑了,说:“哪里哪里,还是女人爱得厉害。’‘?
触龙见太后笑了,感到这气氛更加融冷,就顺水推舟,说道:“我一直认为您爱惜燕后(太后的女儿)胜过爱惜长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