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制三年,文学方面则学习传统四书科目和散文名篇,此外还要额外学习大同理论。
李弘这段时间和大明的士子接触多了,发现他们有个通病,就是四书之外的各种知识一概不知,完全是为了学四书而学四书。
而且对四书的理解也不能天马行空,得按朱熹老夫子的来,如果跟朱夫子的理解不一样也属于没学到位。
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普通士子满口仁义道德,但做起事来一窍不通,问起李弘这个工科生都觉得是文化常识的东西也都啥也不知道。
所以李弘决定从娃娃抓起,专门派人搜集了历代名家散文让中学生学习。
此时《古文观止》还没有问世,李弘选的名篇也是他过去读过学过的比如《陈涉世家》、《过秦论》等。
等日后遇到些藏书大家,筛出来值得学习的文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得增加。
而且李弘自己正在亲自编订物理教材,目前因为政务和军务工作太忙一直没搞出来。
眼下设计的中小学读完差不多十五岁,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可以直接上手基层政务工作,少数愿意深造的也可以继续读书,甚至还可以让他们继续去考大明的功名。
但确实在讨论此事时没有任何人提出女子教育的问题。
毕竟此时大明的绝大部分有点文化的女子学习的都是《女诫》一类的东西,平日里也不怎么抛头露面,相夫教子才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归宿。
那些投诚的读书人对妇孺科的存在本来就多有微词,慑于李弘的威严不敢提出不满,但是要让他们同意女子也接受普遍教育那真是难上加难。
至于李弘,他深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虽说在他治下的女子在妇孺科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仍然没有建立起足够支撑她们获得和男性一样社会地位的劳动地位。
哪怕是在乡下,妇人们做的工作也只是男人们的补充,更不要说那些不事生产的小姐们。
甚至就连李绯云,主要工作内容也是给乡亲们唱戏,说白了干的还是服务业,不直接创造价值。
所以此时李绯云质问李弘,李弘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总不能跟她讲现代社会理论吧。
思虑良久,李弘说道:“这样吧,我再额外在每个县开一所女校,就由你们妇孺科来负责这四所女校的主要工作,我只让财务司提供经费,女先生你们得自己找,怎么让女学生安全出门读书也得你们自己想办法。不过需要什么你都可以跟我说,能提供的我都尽量提供给你。”
还不等李绯云表示感谢,李弘又说道:“若是女校办得好,我可以拨款给你再建新的女校,可是要办得不好,或是这当中受到什么挫折,我不会多帮你什么。这其中的困难你可要想好。”
李绯云想也不想便答道:“师长莫要瞧不起咱们女同志,我一定要把这女校办好给你看看!”
“若真如此,那再好不过。”李弘也是真心希望女校能够办起来,不过他可知道这其中的困难。
即使是到了他在现代社会所生活的时代,他年纪还稍小的时候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也不完全得到保障,许多家庭仍是不太愿意送女孩子出去读书。
送走李绯云之后不久,卓翱又急急忙忙跑来总兵府。
一进门,卓翱便拍着桌子说道:“师长,咱们分田的政策恐怕有大纰漏!”
李弘皱着眉头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搞这么紧张。”
卓翱说道:“过去咱们地盘小,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若有女子出嫁,那她名下所分得的土地到底算是娘家还是夫家?”
李弘说道:“咱们提倡男女平等,也提倡大家庭分家置业,让小家庭独立出来,男女名下的田产合计到新家名下就好了嘛。”
“问题就在这里”卓翱拿出一份报告,是几个县的主官联名写的,他指着手里的报告继续说道,“若是在村内、邻村婚嫁都还好,女子一旦远嫁,土地又没法一起带走,若这些田跟着一起算到婆家去,那娘家人肯定不同意,但出嫁的女子在自家已经分了田,嫁到婆家去也不好再给他分田,就算是农会收回在娘家分的田再在婆家重新分田,那这也是跨区域的行政沟通,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现在若是哪家的女儿远嫁,反倒还要让自己家男丁从婆家再娶一个女子回来才能保证不亏,这种换田婚姻已经有好几起了,其他因为女儿远嫁引起的土地纠纷也越来越多。”
李弘拿起报告仔细看完,召来一名秘书吩咐道:“把两院六司的主官都通知到位,一个时辰后开会讨论嫁女之后田产的处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