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t自我意识清楚
心理行为健康者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情绪、动机了解得十分透彻,并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而在求学、谋职或恋爱等各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加成功的机会。
(7)t统一协调的行为
心理行为健康者的行为与思想是统一协调的,而心理病态的人其思想和行为则是矛盾的、分裂的。
具备以上七条,就可称为心理行为健康。如果有人在这七个方面中有一两个方面严重失调,则可认为是心理形为不健康者,应该引起重视,并且想办法去改正。
3。情志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中有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1)注重情志变化t*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膂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很大,故《黄帝内
经》中指出“智者养生"要“和喜怒”,即僅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2)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患者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一百零二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特别是那些心胸狭窄喜欢报复的人,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说起仇敌很多人都磨刀霍霍,恨之入骨,对手使你不安,敌人使你愤恨。你总想能够给对手以报复而后快。
可是,报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远比伤到仇人还要大,对仇人的报复心理使你内心窝着一股愤怒和狭隘,说些愤怒不止的话。医学上认为,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会如影随伴你度过痛苦的一生。你的内心充满怒气,报复充滥四肢,内心和四肢也便缺乏对理想的执著与追求,事业成功将会遥遥无期。
“既生瑜,何生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雄姿英发的周
公瑾为他的对手孔明所气,大叫一声,吐血而死,而留下一个《诸葛亮吊孝》的假哭戏。仇视何益,愤恨何益,徒伤自己而令敌人称快而已。
“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是你自己”。
因此,《圣经》里耶稣鼓励人们“爱你的仇人”,“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祷告”。
不念旧恶,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相反,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是你自己,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海纳百川,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覧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癢。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一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
综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中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4。修神养气靠静心
中医的核心讲究调理,人体的保养讲究的是营养平衡,自然界的维护要求生态平衡,任何事物都在一种调和状态中才能保持和谐。
明白了这些,自我的修养才会有个美好的开端,才不至于喜怒无常,好恶无度。
《菜根谭》有曰:“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选,又于此中得大惭忸。”意思是:大凡一个人,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自己独坐庭院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八面玲珑,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该有多好,然而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上会感觉羞愧不妄,到最后才猛然悔悟而又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古人常常讲的是真性与妄心,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所谓真性就如空中皎洁的明月,所谓妄心就如遮掩明月的乌云,圣人之心经常平静如水,凡夫之心容易轻起妄念。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终日忙忙碌碌,来不及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仔细思考,难免会产生非分的念头,以致丧失了纯真的本性,只有当精心回首时才会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也才会感觉到保持心灵宁静的那种幸福。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感悟人生的最佳时刻,仰望浩瀚的宇宙和无边的静夜,我们会感受强烈的平静力量,斗转星移,月圆月亏,一切宇宙的玄机与奥妙都归于平静,。而在这平静中,又蓬勃而生着多么神奇伟力啊!据我们所知,古往今来所有成大器的伟人以及思想的智者都是倾慕者,他们汲取着夜的精深睿智,滋养着心灵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