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檀喆来说最容易达到也最富贵的路。
要说檀喆和那些高门子弟不一样的,大抵是因为年少时境遇坎坷,檀喆对百姓格外有一些怜悯之心而非一心想着建功立业。所以贺兰策觉得,檀喆更适合做个一州刺史,由他自己管理一个地方,以他的怜悯之心,应该会多给百姓谋一些福利。
但想要想那些清官名相一样一心为民,应该也不大可能。
总之最初在贺兰策眼中,檀喆不是玉澜寻找依仗的最好人选。此人没什么立场,太懂得明哲保身,非常擅长掩藏锋芒。
就像檀喆自己说的,他没那么大野心非得当个宰相,因为有的是不当宰相又活得舒服的选择。
檀喆在贺兰策的设想中,应该是一个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圆滑在朝堂寻找最合适的靠山,在自己的派系中是老大跟前的红人,对外不会出风头也不会落下风,娇妻美妾闷声发大财,比别人多些仁爱,让他与旁人相比对百姓格外温厚一些,除此之外没有了。
一个优秀的不会有大作为的官场混子,如此而已。贺兰策觉得玉澜对檀喆的赞赏十分托大。
贺兰策对他的改观正是那次回纥之战前,玉澜和百官僵持不下,几乎孤立无援中,檀喆挺身而出支持玉澜出征回纥。这个在他眼里只会明哲保身的人在朝堂之上挺身而出,手持玉笏阐明出征回纥的必要,条理清晰不卑不亢。
那一次,不仅是贺兰策,檀喆自己也很清楚,他回不了头了。
在玉澜铁腕强权和百官暗潮汹涌中,檀喆成了第一个明面支持玉澜的长公主派。
必定凶险暗藏,步步艰辛。
但他也还是决定这样做了。
且檀喆的决意,和投机没有关系,也不是为自己找靠山。
他只是决定遵从内心,支持玉澜而已。
“你就先走,去当你的刺史,过段时间,兴许能回来也说不定。”
檀喆淡淡说着,不顾贺兰策脸上的困惑,转身告辞。
“你去哪?”
“回边塞。”
“这大晚上的你回边塞?明儿一早走也不迟啊。”
“不必。”
贺兰策留不住,只看到檀喆的身影在黑夜中渐渐隐去,突然意识到,檀喆平素爱笑,最近笑得却少了些,身上的气质也稳重多了。
贺兰策叹气,这什么意思啊。
檀喆从洛阳城又回了边塞。
他一回来,檀母就觉得洛阳城那边应该情况不妙。
檀母虽然最近在边塞待得舒适自在,但不代表她忽略了檀喆。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宰相突然无事可做还能陪她来边塞,肯定出了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