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公关口才案例分析 > 第六章 对外交往中的(第2页)

第六章 对外交往中的(第2页)

一旦被称呼的人不止一人时,就要注意周到而不能有所遗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先称呼谁,后称呼谁,要照顾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例如,汉语中习惯把男性放在女性前面,如“男女宾客”、“士女云集”。而按西方习惯,是女性在前,男性在后。比如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宴会上致祝酒词时,就是运用如下称呼:

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尼克松总统是主宾,理应最先称呼。而第二层则是“女士们“在前,如果把“先生们”放在前,就是失礼。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相当部长以上的官员,可以称为“阁下”,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可称为“先生”。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称

对外交往中的公关社交口才审“小姐”,两者不能搞混。如果把已婚女子称为“小姐”,那还:关系不大,这只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把未婚女子称:为“夫人”,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称呼很重要,他是一个人的尊称,能显现出这个人的权威和地位。

4。巧换话题,避开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对外交往中,有时可能处于主动地位,有时则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被动情况下接受对方的提问、质疑时,如何回答、如何表态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解、泄密或其他不良的后果。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表态。但是,直统统地拒绝表态是失礼的、不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避开表态,同时又不能有损对方的面子,破坏双方交谈的气氛,还要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

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基辛格率领美国代表团前往埃及与总统萨达特进行和平谈判。会谈一开始,萨达特说了几句寒瞳话以后,就让基辛格看一个埃及——以色列脱离接触计划。然后,萨达特吸了一口烟,征求基辛格的意见,要他表态。

根据这个计划,以色列将撤离西奈地区三分之二的地面,这是难以办到的。因为,要说服以色列从苏伊士运河西岸后撤几公里都很困难,没有任伺理由可以诱导以色列做这么大踏步的后撤;再说,要以色列这样做,埃及的交换条件又是什么呢?萨达特在这个问题上又含糊其词。总之,基辛格不能表示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会谈刚刚开始,并且美、埃自战争以来才刚刚开始接触,这时表态拒绝这个计划也是不明智的,那么,可不可以表态说“让我们就交换条件谈谈吧”,也不行,在双方没有任何基础的时候来谈这个在各方都难以让步的棘手问题,也将是危险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这个问题,避免表态。这时,基辛格就使用了话题转移法。基辛格说道:

在我们谈论手头的事务以前,可否请总统告诉我,你是怎样设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发动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袭击的?那是个转折点,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转折点的必然结果。

萨达特眯着眼睛,又吸了一口烟,他微笑了。于是他放弃了要基辛格表态的要求,而是应基辛格的要求讲述起来。基辛格之所以能成功地避免表态,是因为他采用尊重对方的方法来转移话题。基辛格主动问起那件事是恭维萨达特,确立他的谈判地位,证明他不是从软弱的地位出发来进行谈判的,他不是一个低声下气的人,他已为埃及取得了谈判的权利。总而言之,他恢复了埃及的荣誉和自尊心。

5。“废话”也能促进外交

上世纪70年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基辛格率领的美国代表团进行会谈,会谈之后,招开了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萨达特:

“总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了?”

“你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道。虽然此时他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进行了回避。

基辛格立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的是什么问题。”

对于空运是否即将停止这个敏感和机密的问题,双方都由于保密而进行回避,但萨达特用的是转移视线,而基辛格用的则是“打哈哈”,两个人说的都是“废话”,但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又没泄露任何机密。

1965年9月29H,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举行建国以来首次记者招待会,有近三百名中外记者参加。席间,日本记者问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具体询问何时爆炸第三颗原子弹。对于这种问题,当然要回避,可陈毅却没有讲“无可奉告”等套话,而是风趣说道:

“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全场哄堂大笑。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陈毅的话似乎没有什么信息,近乎于“废话”。中国爆炸两颗原子弹,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何时爆炸第三颗原子弹,记者当然会注意看公报。问题是记者这会儿就想知道,要不然他还问干嘛?可是陈毅就是这样故意说些近乎“废话”的话,既回避了敏感问题,又表现出惊人的机智与动人的风趣。有时候,当你不能回答某些问题时,说些“废话”也能让自己摆脱困难的处境,“废话”也能在外交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6。外交用语:不愠不火,恰到好处

外交活动,乃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说话必须把握礼节。否则,就容易造成以下三种后果:(1)没有将要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2)使对方对自己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3)将不该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泄露了国家机密。因此,说话表现出礼仪,也是对外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那么,怎样做到言语有理有节呢?

(1)用语精确

语言中许多说法、许多词语(主要是指同义词)的基本意思相同,但相互间存在着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常常是可以忽略不计、相互换用的,但在对外交往中却非常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信口开河。有这样一例: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时,向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问起苏联的潜艇规划。这个问题已是涉及到两国关系并对世界力量对比都有影响的军事秘密,而且尼克松此时提这样的问题的动机也是异常微妙的。可赫鲁晓夫却冲口而:出:“我们能制造多少潜艇,就制造多少艘。”这种不慎重、没有礼节的话语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在场的米高扬给他使了个警告的眼色,并说:“主席的意思是我们为了防御的目的,需要多少艘潜艇,就制造多少艘。”在外交活动中,应当避免这种需要事后补漏洞的事件发生。

(2)委婉含蓄

在外交活动中,有许多说法不能直统统地说出来,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弱,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应当怎样说呢?应当使话语委婉含蓄。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不但能使话语具有一定的弹性,还能避免自己或对方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

例如,1954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为他在白宫举行国宴。当时丘吉尔年事已高,在国宴上,艾森豪威尔夫人看到丘吉尔用餐刀切肉似乎有些困难,就悄悄地帮助他把肉切开,并且礼貌周到地说:白宫餐桌上的刀子不太锋利。如果艾森豪威尔夫人直截了当地说道:“您切肉有困难,让我来帮您切吧!”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说丘吉尔年老的意思,肯定会引起丘吉尔的不满。

再如,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日本首相吉田茂访美,送给尼克松一件雕刻品,说是一位日本艺术家专门为尼克松制作的。随后吉田茂又故意装得轻描淡写的样子随便地提到这件雕刻的标题是“胜利”。不去直接预祝尼克松竞选成功,而是送给一件标题为“胜利”的雕刻品,这种举动本来就比较含蓄,而点题方式又加重了此事的含蓄性。当时竞选是您尼克松最大的心事,听了这种含蓄的话,他不禁会意地微笑了。如果吉田茂直接表示某种聳愿,反倒有可能使尼克松不好作答。

(3)留有余地

有的时候,要精确地分辨出话语的尺度是不可能的,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将话说得太死,而留有回旋的余地。首先,可以通过概念替换的方法替换某个词语。如第一号中美联合公报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替换掉难以为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关词语,其次,可以使用暗示性语言。这既可传递出所传递的信息,也能为以后改变或解释此项决定作最佳准备。如在中东危机中,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埃及第三集团军,前苏联想采取行动,美国就要求苏联“不可采取单方面行动”,并说“如果采取了,那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种语言就是一种暗示力极强的语言。正因为这种暗示,才显得极有礼貌。如果直接说“如果你们采取了单方面行动,我们就将如何如何”,这反而有可能激怒对方。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绝不是说着玩的,外交口才真的有这么严重!

7。以“静”制“动”,针锋相对

在对外交往中,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或者对立,在言语上发生对抗的事是经常出现的。但这种对抗又有特定的要求:一方面要义正词严,反击有力,能捍卫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此,要注意以下两点:

(1)言语相关,反应敏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