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远道而来的客人祝酒词 > 父老乡亲(第3页)

父老乡亲(第3页)

乡村画师

画好最后一笔,她伸了个懒腰,把小板凳往后挪了挪,坐下来欣赏自己的画作。

这是邻居家房子的一面墙,和她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银幕差不多大。一头黄牛抬头看远方,也像是在看着她。牛嘴里咬的一把草,一直挂到牛槽。草是绿色的,牛槽是布满岁月痕迹的深棕色,牛身后是蓝天白云。

这几年,村里时兴在沿路的房子上画画,说是美化乡村,也是为乡村旅游增光添彩。邻居家也请她给画一幅,她觉得没必要,房子在村里一个角落里,很少有人经过。可邻居说:这画就是画给自家看的,不画别的,就画以前家里养的那头黄牛。这话勾起了她许多的童年记忆,有不少就与那头黄牛有关。上小学那会儿,她经常看到这头黄牛,有时在田里耕地,有时在路边晒太阳,有时就站在牛槽前。胆大的小男生,趁它趴着时会骑上去,她不敢。有一次邻居要抱她上去,她都吓哭了。她喜欢远远地看着牛,偶尔会帮着邻居牵牵牛绳,牵牛到河边喝水。骑牛,她断然不敢。

她太熟悉这头牛了,又是学美术的,画起来也不是难事。她用了3天的时间,重现了黄牛的模样。手里的笔在画,心里已经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儿时的乡村。这是一次令她惊喜的时空穿越之旅。

在画牛嘴时,她忍不住笑了起来,惊声说:牛啊牛,我知道你想笑,可我不能把你笑的样子画下来,那样,会吓人的。她画的时候,用了一点小技巧,有些3D效果。邻居一看,欢喜得不得了: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家的那头牛。

她打小就喜欢画画,经常在房前屋后涂鸦,当然没少挨大人说道。她那时拿根烧过的树枝,有时就随便找块石头,在墙上画她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画老人讲的故事,有时还把书本上的童话画下来。这样画来画去,她成了山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每到寒暑假,许多同学不回家,到处去写生。她不需要,回家就好,家乡有她写生的所有素材。老人、老屋、乡村风物、大山草原,让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每次回来,家乡的变化都很大。她第一个寒假回来时,就发现一些墙上画了画,内容多是传统习俗。到了暑假回来时,画多了,内容也在变化,十里八乡的山水上了墙。

乡亲们的房子变化更大,屋里面跟城里人的家差不多了,外面青砖白墙红瓦,既新潮又古典。

村干部找到她,让她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农家乐的院子和公路边的民房画些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好看,有我们山村的性情就好。村干部说:画画用的笔啊颜料之类的,村里给买,多少还会付点报酬。她说:我在村里长大的,为村里做点事,是应该的,我什么也不要。一转身,她乐了:这下好了,那些墙都是自己的画布了,可以放心大胆画了。

她不画过去,也不画将来,只画乡村现在的样子。她在村里画的第一幅画是几个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前景是五颜六色的鲜花,远处是雾气缭绕的连绵大山。几个孩子的原型就是村里的,只不过她稍做了改变。第二幅画,画的是村后面的那条河和远处的山,山上有新建的木栈道和亭子。第三幅画,画的是村里的一块向日葵地,朵朵向日葵开得既真实又梦幻。

一个暑假,她画了十几面墙,最大的有十来平方米,最小的也就巴掌见方。慢慢地,她才发现,她画的是现在的乡村,可许多画面又是过去的,是她小时候生活中的场景和风光。有意思,原来乡村的发展,生活质量是往前的;很多人文和自然,是往回找的。乡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乡村的环境越来越回归大自然了。

一些中断了很多年的风俗,也渐渐恢复了。一些乡亲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守在村子里就能做生意,就能挣钱。房子内外装修得土里土气,就是典型的农家院子。现代的家电,常常在不显眼处,只提供服务,不抛头露面。院子里像小花园又像小菜园。有户农家乐,门前就是山中小溪,门上方挂着大红灯笼,两旁是中黄色的木匾和深红色的隶书对联。院子里的院墙上,一面墙画着一个头戴草帽的老农,笑得合不拢嘴;另一面墙画的是一头拉磨的驴子,头上还戴了朵花。许多游客来了,都要在这两幅画前拍照留影。

村里的戏台重修了,用的是新建复旧的法子,尽量复原当年老戏台的模样。那戏台顶上的画,也是她画的。修戏台的工人说:这顶上的画,得查些资料,最好以前是什么样,现在还画成什么样。

她笑了笑,没作声,心想:查什么资料,这戏台,我小时候经常来玩,那顶上的画,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其实,上大学后,她就画过这戏台,完全照着以前的样子画的。她画过好几张,后来把最满意的一张放在自己的书包里。这张画经常陪着她去教室,去图书馆,去城里的大街小巷。

她画好的那天,村里将近90岁的老大爷来看戏台。看到顶上的画,他手中的拐杖把地上的青砖戳得嘭嘭作响:你这女娃有出息啊,这画画得好哇。我们村的戏台,又活过来了。

大三这年的暑假,她动员几个同学和她一起回她家。她说:画笔、颜料,你们自己管自己的;吃住,村里管。我们那儿山好水好,有美丽的新农村,附近还有4A级景区,地质风貌多而全,有大森林和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保你们玩得爽。可以尽情地游山玩水,欣赏你们想象中的又超乎你们想象的新农村。疯玩之余,帮我们村里和邻村的一些墙上画些画。先说好了,不付工钱的,你就当是写生。画什么呢?就画你们看到的。

说这些话时,她笑得很灿烂。

喝盖碗茶的老人

天刚亮起床,这习惯他已有好多年。烧水、泡茶,茶叶是最便宜的大叶茶,青花瓷的盖碗,是去年孙子买的。原先,他用的也是青花瓷的盖碗,那盖碗还是儿子在他六十大寿时送的。现在儿子殁了,盖碗还在。自从用上孙子买的,他就把儿子买的那只盖碗放进了柜子里,不去看,也不去想。

早上这碗茶,他喝得快。喝完就出门,直奔村东头的小山坡。

站得高,望得远,一边是庄稼地,一边是高高低低的房屋。地里有雾气弥漫,村子有些人家已开始做早饭,升起来的炊烟,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有些刺眼了,他开始围着村子转半圈,从村西头回家。另外那半圈,明天早上再转。一天半圈,轮着转呗。一路上,顺便拔点草。他养了3只羊,不,现在是4只了,上个月刚有只小羊出生。过些天,有只羊可以卖了,卖了后,家里还是3只羊。养3只够了,能得些钱,还能做伴。两三天到后山去放回羊,他在前面走,羊跟在后头。他不和羊说话,除非有羊跑到庄稼地里,这时候,他就像当年训儿子一样训羊几句。早上起来,晚上临睡,他都会去看看羊。

院子里有两间小屋、三间大屋。他住小屋,屋子是小,也不高,墙还是土墙。村里人家新建的房子,都弃土墙用砖墙了。他不愿费那个钱,还是土墙好,冬暖夏凉。墙面和房顶棚贴了一层牛皮纸。浅棕色的牛皮纸,被烟熏成了深棕色,幽暗中透着光。孙子在外打工,不常回来。那大屋他让给孙子住,一个70多岁的老头,住那么大屋子,糟蹋了,收拾起来也费事。他觉得住在小屋里,一个人够用,又不显得空,挺好。

上午,他多半不出门,在家收拾。反正屋子不大,东西也不多,那就里里外外擦个遍。棚顶七八天打扫一次,站上宽板凳,刚好能够着。只是现在腿脚不如先前灵便了,每次他都告诉自己:老头,小心喽,摔着了半条命可就没了。

外屋是厨房,也放些杂物。里屋一张床,两个柜子,一个三人沙发,一张茶几。冬天,还会生个炉子。他干活的时候,盖碗茶就在茶几上,时不时喝一口。

这一上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午饭后,他是要出门的。村里那棵树下,几个老头常在那里聚,拉拉家常,开开玩笑。有时,大家什么都不说,谁也不看谁,都默默地坐着。他们聊的话题,基本上分为三块:村里村外的新鲜事,是大家都爱聊的;那些子女就在村里的,最喜欢聊过去的岁月,常常一不留神就讲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和童年时的趣事;有些老头的女儿嫁到城里了,儿子去了大城市生活了,就爱显摆子女这儿强那儿好。

在村里,他有点特殊。儿子15年前就走了,过了3年,儿媳妇也殁了。6年前,老伴也把他扔下了,现在就他们祖孙二人。孙子刚满20岁,高中毕业后去隔壁县跟着人家学汽车修理。这娃聪明,干了没到两年,已经能单独对付大车小车那些常见的毛病了。

说起来,村里也就两帮老头,一帮是身边有儿女的,一帮是孤寡或留守老人。他们之间有时会吵起来,大家争论的焦点是子女在身边与去了外地哪样好。子女在外的,越是在城市的,气势越壮,吹起来神乎其神;子女就在村里的,心里多少有些自觉低人一等,但不能输在嘴上。

好,城里好啊,那你去啊,看你儿子能待见你不?

我去过啊,城里的生活,我过不惯,还是待在村里好。你就好了?你和你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你还不是自己过自己的。

我儿子孝顺着呢,儿媳妇也懂事,我什么也不用做,吃现成的,过菩萨般的生活,滋润着呢。到老了,图什么?不就图个安逸?

你安逸了?你儿子去不了大城市,他的日子比我儿子差得太远。

成天拿你儿子显摆,有什么大不了的!

哟,你怎么也冲上来了,你还不如他呢!瞧你那儿媳妇,天天把你儿子拿捏得死死的,你在家,更是大气不敢出。

我儿孙满堂,他们天天在我眼前转悠,我就高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