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洗手间门口,她闭着眼,抚着胸口,轻轻地顺了几口气。
她想起来前几天人艺院刊的一篇评论中的一句话,内在的持续活跃。
评论是吴钢写的,话是徐容说的。
再结合他那段关于创作**的说辞,她大致能够猜测那个年轻人的内在建设过程,创作**是基础,持续活跃是最终结果。
基础是心中有诠释角色的冲动,结果应当是以角色的视角感受情境内的一切,并做出符合角色的反应。
两者之间明显缺少了一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因为缺少的这部分必然包含了如何由“冲动”到“持续活跃”的过渡方法,这点她从他的外在呈现上能看的出来。
不是一个吃天赋的年轻人,知其然不难,因为天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但是知其所以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她很好奇,徐容到底从哪学来的这一套内在建设技巧,她也是科班出身,而且一直关注理论的发展,但是头尾对比之下,都有点不太一样。
而且在她看来,徐容关于创作**的理解,相当疯狂以至于荒谬,能演的他要演,不能演的,更要主动激发主观的能动性去挑战。
真要是让他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系统外在表达方式,那简直就是不给同行留饭吃。
可是这些不是她现在要关心的。
再次回到片场,刘莉放松了许多。
毕竟压力大的,不止她一个人,她有压力,柏涵有压力,她就不信李光富真像表面上表现的那么云淡风轻。
徐容和李光富坐着等了七八分钟,看到刘莉回来,都拿着询问的视线瞧着她。
若是她还需要调整一会儿,那他们只能等着,或者反复给她搭词找感觉。
这在片场是相当常见的情形,人毕竟不是机器,一按开关就能运转,况且每个人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给他人宽容,也是为自己争取宽容。
刘莉温和地笑了下,坐在一侧,道:“开始吧。”
“预备。”
“开始。”
“。。。。。。”
“pass。”
三人起身,站在刘疆身后看了一遍回放,一条戏仔细瞧下来,没有任何问题。
相互对视一眼后,却又都发现彼此的神情没有想象中的轻松。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四平八稳,整条戏波澜不惊。
徐容和李光富,刚才顾忌刘莉,基本上都是按照之前排的走的,按部就班,几乎没一点即兴,而且因为主导节奏的徐容刻意压着,刘莉也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刘疆抬头看着三人,问道:“再来一条?”
“好。”
再次坐好了位置,徐容瞅着刘莉的状态调整的还不错,心头突然萌生出一种冲动,没有犹豫,他道:“刘老师,李老师,我刚才又想到了点新的可能。”
李光富跟刘莉对视了一眼,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同时轻轻地点了点头。
徐容一是觉得既然是即兴的戏份,就应当跟着感觉走,另外,刚才等刘莉的时间里,他又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倪大虹。
他的呈现方式很有特点,也很有意思。
在他经历过的老师当中,他学童自荣学的最好,毕竟手把手教的,李雪建的学的最差,虽说也是手把手教的,但是每次在他以为学会了的时候,李雪建总是给他整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