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以压倒的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这也是唐太宗说的:“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
1.要创造必胜的条件
做一件事之前,制造必胜的条件,是十分必要的。有了必胜的条件,事情不仅能够进展顺利,而且,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
译文:
往昔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造成本身不可战胜的条件,布置妥当不被敌人打败的态势,保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再静观敌情变化,等待可以出击的机会,伺机战胜敌人。
解读:
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攻与守。攻与守的目的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但是,在战场上,在许多情况下,敌人的兵力、物力或敌人所拥有的天时、地利往往要强于己方,己方不被消灭就不错了,奢谈战胜强敌,谈何容易!
孙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积蓄作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战机,以弱制强。这样,战争的主动权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取得胜利才更有把握。
战国末期,赵孝成王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今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为便于抗击匈奴,赵王特别赋予李牧可以根据战争的需要设置官吏的权力,而且一郡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李牧到任后,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卒,加紧训练骑马射箭技术;同时派精兵严守烽火台,以备随时报警;又派出大量侦察敌情的情报员,以便有军情及时报告。全军战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争先,个个奋勇,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效劳。
平时,李牧总是明令部下:“如果匈奴侵入边境掠夺物资,赶快把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城堡内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战捕杀匈奴者,斩首示众。”
于是,每当匈奴入侵边境时,烽火台一报警。李牧立即下令收拾物资退入城堡,从不出战,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连赵国的士兵们也在下面偷偷议论,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还有愤愤不平者。
后来,有人把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报告给了赵孝成王,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求李牧出击匈奴。李牧却仍然和原来一样,只要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希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灭了自己威风,非常生气,也认为他胆怯无能。于是,立即免去了李牧雁门守的职务,派另外一员将领代替了他。
新将领到任后,废弃了李牧的全部规定,只是每天加紧训练,准备抗击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来,每当匈奴入侵,边将都下令出战,每次出战都不利,人员伤亡很大,物资损失也很多,而且边境上的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都纷纷逃亡。
实在没有办法,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重新担任代雁门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坚决不肯就任。不得已,赵王只得下令强迫李牧出来。
李牧对赵王说:“大王,如果一定要为臣重新任北边守将,那就必须答应还照我从前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这样,李牧又来到雁门,命令将士还照以前的办法坚守。几年内匈奴几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边疆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李牧看条件已经成熟了,于是,准备了经过严格挑选和修理好的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战斗训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没过多久,情报员来报,发现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刚一跟匈奴兵接触,就佯败拼命逃窜,丢下几十名百姓和牛羊让匈奴俘虏去。
听到前方战报,匈奴单于王十分高兴,真的以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马上调动大部队侵入赵的边境,准备大肆掳掠。
由于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所以,李牧早在匈奴来的路上埋伏下了奇兵,当匈奴大部队一到,还没等单于布阵,李牧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生力军早冲杀过去。将士们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个个生龙活虎,勇猛无比。
另外,匈奴兵将一直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着俘获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赵军凶猛的进攻,阵脚很快被打乱,纷纷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队列一乱,立即命令军中击鼓,中军主力也冲杀过去。李牧左右翼出击获胜,单于本来已经惊恐不安,眼看中军又冲杀过来,鼓声、人群喊杀声、战马嘶鸣声滚滚而来,单于吓得顾不得部下,自己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乱,匈奴兵更是一个个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挥部队,一路追杀。匈奴逃兵中途遇到李牧埋伏下的军队拦击,前后夹击,匈奴兵被杀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杀死匈奴十几万骑兵,缴获了无数马匹。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檐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条件,而条件是否充分、有利,将直接关系到事情的结果。所以,当准备做某件事时,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做好准备,以免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充分有利的条件,会让所做的事情顺利完成。
生产和销售商品,也要“先为不可胜”,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品营销要做到“先为不可胜”,就要有先进的工艺、高质量的产品、低廉的价格、热情周到的服务等。有了这些条件,其他商家就无法与之竞争,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一家公司对世界近万名消费者的抽样调查显示,“奔驰”牌汽车位列“世界十大名牌”之首。究其经营的诀窍,也是“先为不可胜”。“奔驰”牌汽车质量、款式保你满意。奔驰公司的广告说:“如果有人发现奔驰车发生故障,中途抛锚,我们将赠送1万美元。”该公司有3700种型号的车,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根据奔驰公司负责人的介绍,实现高质量要有两个基础:一是要有一支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二是要有对产品的部件严格的检查制度。
奔驰公司具备无处不在的售后服务。他们在原西德本土设有1700多个维修站,雇有5.6万人做保养和修理工作。如果车辆在途中发生意外故障,只要就近向维修站打个电话,维修站就会派人来修理或把车拉到附近的维修站修理。
另外,安全、节能在同行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1953年该公司装配车辆使用承载式焊接结构,既美观又安全;接着又研制出“安全客舱”,可以保证载客的内舱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不会被挤瘪。在每一部奔驰小轿车上,从车身到驾驶室,有136个零部件是为安全服务的。可靠的质量,完善的服务,安全的性能,使奔驰牌汽车处于“先为不可胜”的地位,在世界各地保持旺盛的销势。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使自己不被战胜的条件。俗语云:“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人处世与用兵作战一样,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需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邓亚萍,在如今的中国,这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
翻开邓亚萍成长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辉煌的战绩,累累的硕果。然而,桂冠是用荆棘和汗水编织而成的。
为了创造必胜的条件,小亚萍仅仅4岁半就登台练球了。
亚萍的父亲邓大松是省体委乒乓球教练,也是女儿的启蒙老师。白天,亚萍随父到训练场练球,她脚下垫着凳子,手里拿着父亲给她特制的球拍;晚上回家,亚萍对墙练习推打;对悬吊在走廊上的球练习手感、练习眼力、练习步伐。超负荷的训练使亚萍的母亲含着眼泪恳劝丈夫:“这太残酷了,好像孩子没爹没妈。”
亚萍7岁时进了业余体校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