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近午时。
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通政司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奏疏一摞一摞,全都来自在京的科道言官们,其中为首者,乃是左都御史陈瓒。
而如此多的奏疏,只弹劾一人。
众官在奏疏中称:昨晚,武清伯以贺太后圣诞为由,设宴贪钱,收受礼金数万两白银,昨晚府内,召扬州瘦马近百,陪侍宾客,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等,百般淫巧,直到天明。
逾矩,受贿,宣淫,有辱皇家脸面,恳请皇帝严惩!
众科道言官们之所以知晓的如此清楚。
乃是因有数名参与其中的商人忍不住对外炫耀,而被言官们安排在民间的内应得知。
与此同时,民间的一些小报也开始刊载此事的细节。
京师内外,有甚多小报黑作坊。
这些人为了赚钱,莫说揭露武清伯李伟的臭闻,即使是大骂张居正误国的文章都敢刊载。
言官们之所以如此大胆,成群结队地弹劾李太后生父、小万历的姥爷。
乃是因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前两日,他们倾尽全力为李太后写贺表,但不妨碍他们今日如打了鸡血一般弹劾李太后的生父。
能做科道官的,基本上都有这种要名不要命的劲头。
只要是对的,那就必须拼了命的弹劾。
即使被一撸到底,日后凭借着直臣之名,也能官复原职,甚至迅速擢升。
言官不言,还叫什么言官!
如此弹劾,占理占法,李太后还真不能罢黜他们。
很快。
这些奏疏便传到了内阁。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看到这些奏疏后,嘴巴都快被气歪了。
他们根本没想着派人调查此事的真伪。
依照他们对这位老外戚的了解,做这样的事情,完全符合他的作风。
“这个老东西,好好安享晚年不好吗?非要闹出此等幺蛾子,这类丑事,让陛下如何看?”吕调阳生气地说道。
“唉!丢人啊,作为同乡我都觉得敌人!太俗了!太下流了!”张四维无奈摇头。
张四维与武清伯李伟乃是同乡,昨晚也收到了名帖。
但他知李伟格调不高,宴席之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堪入目的画面,故而便推脱未去。
二人互视一眼,然后看向一旁面色严肃的张居正。
张居正两手一摊,道:“内阁无法票拟此事,命人直接交给陛下与太后吧!”
吕调阳和张四维认可地点了点头。
这种事情,只能小万历来做主,是大义灭亲还是息事宁人,都应先听一听小万历的想法。
内阁站在幕后,后发制人,方为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