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赫父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枭雄气势,使用赫氏家族每代掌舵人在任期内仅用使用一次的独裁权,用这特权力排众议,下达了一个在当时算是反其道而行的决策。
拿当时渠下在多国都有连锁的百货公司、珠宝公司向银行抵押贷款。而后用这笔钱,在香港本土别人抢着卖地卖房时,大肆买房买地。
但也就是赫父这种在很多人看来疯了一般的决策,注定了赫氏不但能挺过了难关,还将积累下了更深厚的资产。
当香港顺利回归,中。央下达的一国两冶的政策如约实施,金融风暴吹过香港经济复苏时,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赫氏的实力和资产比起当年何止翻了一翻。
但其中的风险,和身心上的压力,除了赫父和赫阳这对父子,其他人是不法完全体会的。
就这两三年的时候,原本身体就不好的赫父不但身体,连精神状况也变得更差,不得不提前退居二线,让小儿子担起了集团决策者的事务。
而赫阳身上,除了作为一个财团领导者该有的沉稳严谨气场更浓外,身上那种生人勿近的阴冷感也更重,连赫母这当亲妈的,有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就算赫母只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可她依旧能感觉得到儿子肩上的担子多重,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眼看着赫阳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却依然光棍一条,赫母一天比一天担心两年前那传闻的真实性。可也就是担心是真的,她才更不敢问。
不是不忍心给她这小儿子增加压力,而是不忍心在儿子的伤口上再捅刀子。
都说父爱如山,深沉厚重。母亲虽有不同,但却宽广如海。
这两年来,赫母遇到过不少家世相当的人想与她家结儿女亲家,但只要赫母旁敲侧击的问过赫阳,而赫阳只需稍稍表露出不情愿,赫母都会找了借口婉拒对方。
直到不久前,眼看赫阳快满3o,赫母实在压不住心里的焦急,把汪洋这个在她看来是赫阳最好的朋友叫到了跟前,哭得一把泪一把鼻涕的,逼着他讲实话,赫阳是不是生理上真有那种尴尬情况时,汪洋一时不忍老人家这么担心,就把余明月给供了出来。
只不过,对于赫阳是在余明月还是个初中生时就很变。态的喜欢上人家的事,汪洋实在说不出口。只说赫阳近些年收心养性,是因为已经有喜欢的人。
知道了儿子一改花心,不是因为生理上有疾病,而是有喜欢的人后,赫母不但放下了提心吊胆,还很开心的详细跟汪洋打听了余明月的情况。
一番了解过后,赫母再没有之前那种激动,刚刚好不容易才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以余明月家目前积攒起的家资,自然是比不上赫家数代的经营,但令赫母忧心的并不是两家的家世差距,而是余明月的年纪。
两人竟然相差了12岁?
赫母也不是不开明的人,特别是在她所接触的社交圈子里,夫妻相差2o多岁还过得和美幸福的也有。
真正令她感觉棘手的,是余明月竟然才18岁,还是个将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的事实。
她儿子可都3o了,到再等四年娶回这么个儿媳妇时,她儿子都34了,那孙子又该等到哪年才能抱得上啊?
光是想到这一点,赫母就忍不住想叹长气。
而且再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和她们老一辈的想法不一样,似乎都没把传宗接代当回事时,赫母一急又无法淡定了。
赫母带着这样那样的忧心,第一时间就把这好坏皆有的消息告诉了丈夫。
赫父一个男人倒没女人这样爱瞎操心,听到这消息后头脑也比妻子清醒,先想到的是要在儿子那边核实这消息的准确性,如果确有其事,儿子又早已经有了打算,那他们这当母亲的也可以安心了。
至于后边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就算是父母也不是说插手就有用的。
这不,在赫父那找到了主意,又只在赫阳那得个莫宁两可的答复后,赫母也静不下心留在香港天天照顾丈夫了,隔三差五的就往成都跑。
名义上是偶尔来看一下,担心赫阳有没有照顾好自个身体。但实际上,她每次过来就算不回回都去旁敲侧击的向赫阳打听余明月的情况,也都抱着,看看借这样的突击检查,能不能偶遇一下儿子的小女朋友这样的想法。
她根本就想不到,赫阳之所以给他们那样莫宁两可的答复,其实是因为赫阳虽然早有自己的计划,可结局是否真是他想要的,否能把人家追到手娶回家,他自己心里也未知。
其实连赫阳自己都没现,随着余明月慢慢长大越来越耀眼优秀,他对她的爱意随时间的积累越来越浓时,心底深出也开始生出了越来越重的自卑。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本能的不想给出那个能让父母安心,却也可能让父母在将来为之失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