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大同之后,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第十五旅团几万人,立即马不停蹄的沿着同蒲线方继续向太原挺进,之后平型关等要地来不及进行重兵布防也很快失守,中国军队想要守住太原,就剩下唯一一道天险忻口。
忻口一线两侧都是山,只有中间有一小段口子可以顺利通行,这种地形在军事上是防守的有利位置,对于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日军,最好的路线就是通过忻口到达太原。所以忻口成为了中国军队守住太原的最后的希望。
不过在此期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在日军主力过去之后,在此伏击了日军辎重部队,消灭日军上千,给前线的士气提振不少。
但是第五师团和第十五旅团主力已经快要到达忻口一线,但是现在忻口一线根本没有多少部队,所以要想利用好忻口的地利,就必须还要布置有力部队在日军到达忻口前进行阻击,为主力部队到达忻口并构筑阵地争取时间。
现在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日军已经临近,只能将阻击的地点选在忻口北不远处的崞县原平镇。阎锡山将坚守原平镇的任务交给了34军,34军派了战斗力最强的姜玉贞196旅来防守,34军其余部队沿着原平镇布防,防止日军迂回绕过原平。
由196旅一个旅防守原平,情况不容乐观,于是阎锡山将李志坚的教导旅也派到了忻口北。在这几年的整军过程中,阎锡山对教导旅都比较关注,他通过几次检验,知道教导旅的作战风格,认为用教导旅来打死仗有点浪费,所以命令的李志坚率领教导旅在忻口外围进行游击作战,由李志坚自已寻找战机来消灭日军,但是必须要尽力协助196旅在原平多坚守几日,来给主力争取时间。
李志坚率教导旅到达忻口外围后,知道晋绥军的防守战一般都是采取的固定阵地防守方式,196旅虽然战斗力较强,但是李志坚知道与其他部队一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的196旅肯定也不能免俗。
于是李志坚亲率教导旅的一团和二团到了崞县,提前在崞县北埋下上千颗地雷,地雷是阻敌的利器,现在的关键是多拦阻日军一段时间,只要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什么办法都是好办法。李志坚让部队将地雷都布置在道路的要害处,采用真假地雷混插的方法,建设了一个大阵。
日军步兵第十五旅团在10月4日打到崞县北,被此地的地雷弄得不厌其烦,李志坚没有纯粹的就依靠地雷,而是将冷枪和冷炮结合了起来,教导旅2个团中配属4门75毫米山炮已经将周围的道路的具体位置都做了标注,并计算好射击诸元,在日军一旦进入射程后就用冷炮轰一气,日军恼羞成怒的冲上来后,雷区的地雷又给他们送上了大礼,日军前锋无奈,只能呼叫飞机进行增援,同时用炮兵进行还击,掩护他们的工兵来排雷。
这个时候,李志坚又安排教导旅中的狙击手,在一千米范围内狙杀工兵,虽然这么远射击精度有限,但是也给日军工兵很大的威胁,让他们不能放手排雷。
李志坚命令教导旅的所有团、营、连级主官,在忻口战斗开始前,尽可能的利用地形和灵活战术多迟滞日军,并不进行正面硬拼,在得到他的命令后才能进行正面作战。
教导旅两个团就这样边袭扰,边布雷,在崞县北就这么将日军十五旅团迟滞了三天,他们才将雷场清空。日军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才小心翼翼的前进到了原平镇外围。
教导旅的主力则暂时还留在崞县北面进行游击,利用地雷和迫击炮继续袭扰日军之运输线,虽然日军之前已经有平型关被八路军伏击的教训,但是由于行军过于着急,从北平出发,向西线进攻的部队相对来说兵力并不足,并且日军同时还向南线的保定、涿州进军,在此地也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阻击,无法抽点足够的兵力支援西线,在山西的日军苦于人员不足而没有办法来完全解决对中国军队他们后方袭扰的问题。
教导旅的这种敌后袭扰战的战果惊人,往往很小的代价就能取得不错的收获,其中一次,李志坚集中上千人对几百名日军运输保障队伍实施了歼灭战,取得了一次小不算小的胜利,日军运输的物资就都入了李志安的口袋,教导旅获得不少物资补给。
196旅在赶到原平镇后,马上发动原平本地人配合他们在原平城外挖掘工事阵地,利用雷管的帮助,工事都设置有将近两米深的防炮洞,藏在这种防炮洞中,除非被大口径火炮炮弹或者大的航弹直接击中,一般可以保证洞中人员的安全,同时姜玉贞在城内设置机动的炮兵阵地,实行随机机动,需要时拉出来,其他时间隐藏在防炮洞中。
经过整军的晋绥军的训练水平和装备要远好于之前,而在原平驻守的姜玉贞196旅,属于被特别加强过的旅,战斗技能和战斗精神在整训过的所有晋绥军部队中都属于前列,并且为了防守原平,还特别加强了几门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