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宴会渐近尾声。各家勋贵纷纷起身告辞。朱元璋却突然开口:"蓝斌,你且留下。"
满堂宾客顿时屏息。蓝斌恭敬地上前施礼:"小臣在。"
朱元璋端详着这个十一岁的少年。比起前些日子的顽劣,如今的蓝斌举止沉稳了许多。特别是那把弓箭的设计,处处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智慧。
"你有心了。"朱元璋缓缓说道,"这弓箭的设计,当真巧妙。那些导向纹路、准星框,都是为初学者考虑周到。朕看得出来,你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
蓝斌躬身道:"回皇上,臣与皇长孙年岁相仿,臣平日最喜欢射柳。想着皇长孙定也喜欢这般少年人的玩意儿,所以就想着做一把容易上手的弓箭。不过是想让皇长孙早日学会射柳,玩得开心些。"
这番话说得天真率直,朱元璋闻言不禁莞尔。这才是少年人的心性,倒比方才那般过于成熟的话语更让人喜欢。
朱元璋点点头:"你是蓝玉独子,又是老来得子。你父亲如今在云南为国征战,你在家中也该争气才是。"顿了顿,又道,"今日这份贺礼,很好。但朕更看重的是你的用心。你若能一直保持这般心思,将来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臣谨记圣训。"蓝斌恭敬地叩首。
"好了,退下吧。"朱元璋挥挥手,"记住朕的话:别给你父亲丢脸。"
"臣告退。"蓝斌缓缓退出大殿。走在回府的路上,他心中暗自思量:今日这一步,算是迈得稳妥。接下来,就该想办法保护马皇后和朱雄英了。
走出春和宫时,已是午后。阳光穿过庑廊的雕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蓝斌知道,今天这一步走对了。借着这把弓箭,他不仅在朱元璋面前露了脸,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与朱雄英的关系。
回程的马车上,胡氏握着蓝斌的手,眼中满是欣慰:"阿斌,娘原本还担心你会闯祸,没想到你今日不仅没给蓝府丢脸,反而让满朝文武都刮目相看。"
蓝瑛也笑着说道:"哥哥这次当真成长了。那些勋贵命妇私下都在议论,说咱们蓝府后继有人了。连几位国公都当众夸你,这可是天大的脸面。"
蓝斌谦逊地道:"都是母亲教导得好,还有妹妹平日里的关心。"心中却在思忖,今日这一步总算走对了。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明显改观,尤其是默许他教授朱雄英射柳,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马车缓缓驶入蓝府,郑福已经命人将消息传遍了府中上下。仆役们纷纷出来迎接,脸上都带着由衷的喜色。
一进厅堂,胡氏就吩咐道:"郑福,即刻准备一封家书,将今日之事详细写明,加急送往云南军营。老爷在边关征战辛苦,知道蓝斌有此表现,定然欣慰。"
蓝瑛也道:"是啊,父亲素来担心哥哥无法担起蓝府未来的重担,如今看来是多虑了。"
郑福应声而去,片刻后带着纸笔墨砚回来。胡氏亲自执笔,将今日宴会上的情形,特别是蓝斌那把弓箭如何得到皇上赞许,以及皇上最后的嘉勉之语,都细细写明。写完后,她又叮嘱道:"务必快马加鞭送到云南军营,让老爷早日知晓这个好消息。"
"夫人放心。"郑福躬身应道,"老奴这就安排人日夜兼程送往云南。算着路程,再有二十天左右,老爷就能收到家书。"
"对了,"蓝斌突然想起什么,"将杨师傅他们三位请来。"
不一会儿,打造弓身的杨师傅、雕刻木工的李师傅和制作箭簇的周师傅在郑福引领下到了大厅。三人还不知发生何事,神情略显忐忑。
蓝斌起身相迎:"三位师傅合力打造的弓箭,今日可是让满朝文武都叹为观止。皇上和太子都称赞有加,连皇长孙都爱不释手。这都是三位的功劳。"
"哪里哪里,"杨师傅连连摆手,"都是公子想得巧妙。那弓箭的设计、图样都是公子所绘,我们不过是按图制作罢了。"
"是啊,"李师傅也道,"那些导向纹路、准星框的设计,都是公子的主意。若没有公子这般精巧的构思,我们也做不出这样的作品来。"
周师傅捋着胡须道:"老朽做了大半辈子箭簇,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巧妙的设计。特别是那箭羽的排列方式,若不是公子提出来,我们哪里想得到?"
蓝斌笑着说道:"几位师傅太谦虚了。郑福,将赏银拿出来。"
郑福取出三个红封:"这是少爷的一点心意,每位五十两银子。"
三位匠人连忙推辞:"少爷言重了。能为皇长孙打造生辰礼,是我等的福分。这银子。。。"
蓝斌却道:"这是你们应得的。不仅如此,我已经请母亲下令,日后但凡蓝府需要工匠,必定优先考虑三位。如今满朝文武都知道蓝府把诸位请来了,他们想必也都猜到这把弓箭出自三位之手。你们打造的弓箭既然得了皇上赏识,想必日后也会有更多勋贵府邸找你们打造器物。"
三位匠人听了这话,激动得连连叩首。在这个时代,能得到勋贵府邸的青睐,比任何赏钱都来得实在。这意味着他们的手艺从此后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位匠人告退后,府中渐渐安静下来。
夜幕降临,蓝府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蓝斌站在院中,看着天上的繁星,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今天只是一个开始,要想改变蓝家的命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夜风拂过,送来阵阵槐花香。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注定会在蓝斌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此时此刻,一封记载着他今日表现的家书,正日夜兼程地向云南军营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