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辰时,太子朱标派东宫内侍陈真来到蓝府。这位陈内侍与蓝府往来已久,每次传递消息都由他负责。
"蓝公子,"陈真恭敬地道,"太子爷命奴婢来请您去乾清宫,陛下要与您商议太孙伴读之事。"
蓝斌闻言,立即整理衣冠,随陈真入宫。到得乾清宫时,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已在殿内等候。
"小臣蓝斌叩见陛下,太子殿下。"蓝斌恭敬行礼。
"免礼。"朱元璋温声道,"今日召你来,是要敲定太孙伴读之事。你与雄英有血缘亲谊,又是勋贵子弟,担任伴读最是合适。这事之前本就商议妥当,今日召你来此就是把此事正式确立下来。"
"小臣谢陛下隆恩。"蓝斌恭敬叩首。
"蓝斌。"朱标缓声接过话头,目光温和,"只是从今日起,你教导雄英之事就要取消了。日后你以伴读身份继续教导即可。这个太孙之师的名分大义不能继续了,恐引朝臣非议,但教导之实不变。"
"小臣遵旨。"蓝斌恭敬应下。
"对了,"朱元璋忽然问道,"听太子府上的下人说你那孝椅生意很是红火?"
蓝斌说道:"启禀陛下,昨日铺子实收银两共计七千二百九十六两,其中现货售出四千九百八十两,各类定钱收了两千三百一十六两。若是所有定钱之物都完工交付,昨日进项将达到一万二千七百两。"
"什么?"朱元璋和朱标皆是一惊,"一把椅子竟能卖出这许多银子?"
"回陛下,"蓝斌恭敬答道,"这还是昨日一日的进项。小臣预计待这孝椅名声渐广,效用传开,后面生意更盛,一年进项当在百万两以上。"
朱元璋闻言愈发惊讶:"难以置信,竟有百万两之多。这孝椅价值不菲,缘何能有如此进项?"
"启禀陛下,"蓝斌答道,"一来此椅前所未有,巧思独特,且确有功用。二来国朝以孝治天下。陛下试想,若是陛下作为地主缙绅之家的一家之主,家资殷实,陛下可会亲自去买这椅子?"
朱元璋略作思索:"想必是不会的。缙绅之家要顾及声名,大老爷自已去买这椅子,显得贪图安逸,不合体统。"
"那若是陛下最疼爱的儿子孝敬您一把呢?"蓝斌又问。
朱元璋眼中显出笑意:"那便不同了。作为父亲收下子女孝敬的椅子,这是天经地义的。子女尽孝,父母欣慰,人伦之常。"
"正是。"蓝斌道,"还有一事。地主缙绅之家常有来往,每逢聚会宴请,必要互相登门。若是见他人子女皆已孝敬父母此椅,唯独自家子女未曾送,一来面上无光,二来恐人说闲话。此等人家最重颜面,这也是一大缘由。况且此椅虽价值不菲,但对这些殷实人家而言,倒也不甚费力。"
"听你这么一说,咱倒是明白了。"朱元璋点头道,"难怪这椅子卖得如此贵,生意却又如此红火。这里头确有门道。"
"蓝斌心思缜密,考虑周全。"朱标亦出言赞许,"这孝椅一事,从选址到定价,处处都经过深思熟虑,办得很是妥当。"
朱元璋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开口说道:"雄英前日与咱说起你教他的道理,说什么农商两条腿走路。"
"正是。"蓝斌躬身道,"小臣以为,农桑固然重要,但若能让工商业也发展起来,百姓除了种田外还能靠做工挣钱养家,能够给老百姓多找一条活路。如此一来,百姓必然念及陛下和太子的大恩大德,这江山也会愈发稳固。"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显然对这番见解颇为赞同。蓝斌见状心中暗喜,他本就不指望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朝廷的态度。若是他们能接受这番道理最好,若是不能,自已还年轻,大可以从小影响朱雄英,待他日继位再图变革。
"你这番见解倒是新颖。"朱元璋捋须道,"说说看,为何如此认为?"
"陛下,"蓝斌恭敬地道,"四民之序,士农工商,其序列实有深意。士为缙绅,主治天下;农为根本,若无粮食,百姓便要揭竿而起,另寻明主。工匠造物,虽不及农之重要,却也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至于商,在当下确是末流,因天下物资匮乏,商贾徒具周转之名,未见济世之实。"
蓝斌稍作停顿,见朱元璋神色专注,便继续道:"然臣以为,一旦大明国富民强,粮食丰足,百姓不再为温饱所困,他们必然会追求更好的生活。那时就需要更多的房屋、家具、布匹、器具。工匠制物,商贾转运,方能满足百姓所需。到那时,工商之重要,不亚于农。"
朱元璋听罢,缓缓捋须道:"这只是你的臆想,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的黎民百姓,哪一朝哪一代不在与饥荒抗争?何曾有过你说的这般景象?"
"陛下,这绝非小臣妄言。"蓝斌神色恭敬却坚定,"臣在梦中曾随母亲见过百姓衣食无忧的太平盛景。母亲还让小臣亲眼见识了一种神奇的作物。"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什么作物?"
"是一种块茎,名叫马铃薯"蓝斌答道,"其形圆或椭圆,外皮粗糙,通体布满芽眼。此物最是神奇,不择地土,种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更难得的是,即便寻常种子在普通田地里种植,亩产也有两千斤上下。若是经过多年的细心培育,选出优质良种,再配以肥沃土壤、精心照料,产量甚至能达到七千斤。"
"七千斤!"朱元璋和朱标闻言大惊,同时失声惊呼。朱元璋更是豁然起身,双目炯炯地盯着蓝斌:"你所言当真?可知欺君乃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臣不敢欺瞒陛下。"蓝斌神色坚定,正色道,"此物耐寒耐旱,最适合在山区及高寒之地种植。就算是普通种子,在一般的田地里,亩产也有两千斤。若是用心培育,选育良种,辅以精心照料,产量自然能翻上数倍。"
朱元璋闻言,顿时激动不已,霍然起身:"此物在何处?咱要亲自去寻!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它找出来!若真有此神物,我大明必能远超历朝历代,再创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