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明四大才子是谁 > 第122章 党争(第1页)

第122章 党争(第1页)

近日来,太子妃与太孙嫔皆无所事事,于是乎,她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积极活动起来。太子妃凭借着自已高贵的身份以及多年在宫廷中积累下的人脉关系,频繁地向朝中众多大臣示好。而太孙嫔也不甘示弱,她巧妙地利用皇后本家的势力和机智,成功地拉拢了一批有实力、有权势的臣子们。

就这样,短短数日内,太子妃和太孙嫔各自建立起了属于自已的势力集团。一时间,原本平静的朝堂之上风起云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支持太子妃的一方,多为那些老牌贵族和保守派官员;拥护太孙嫔的则是以新兴权贵和柳家势力的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大臣则选择观望,暂不表态,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化。整个朝廷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之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第一股势力为太子妃,吏部、礼部、都察院的官员纷纷支持立太子妃孙若薇,他们以祖制、礼法为点,向皇后请命立皇太孙朱祁铭为皇太孙。

第二股势力为太孙嫔,兵部、工部的官员和还有柳家的将领支持太孙嫔,他们认为皇后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定是因为想要立皇后本家所出的朱祁铎,这样柳家也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柳升做过兵部尚书,因此兵部的官员有不少支持太子嫔。

第三股势力内阁三杨、于谦、王斌、曹鼐大臣则是保持中立,他们多数人都还要把精力放在前线战场上,都不想掺和这些乱糟糟的事情,毕竟前线一旦战败,那就是灭顶之灾啊。

文臣们站队频繁,武将们则是事不关已,毕竟他们多年拼杀才换得如今的地位,无乱谁当皇太孙,皇太孙即位后,若是有外敌来犯,他们照样是领兵出征打仗,没必要为了从龙之功,将整个家族赌上,只要坚定的站在朝廷的立场,就不会被牵连。

朱高爔此时穿着金殿侍卫模样站立在奉天殿门口,静静的听着里面的争论,侯毅站在另一侧看着皇上偷偷记录朝廷的状况,不禁冷汗直流,小心翼翼的守卫在侧。

由于朱高爔佯装昏迷数日时间,朝堂对于皇太孙的事情,逐渐放大,各部手底下的官员纷纷按耐不住,纷纷站队,到时候万一有变,想要通过投机获得从龙之功。

殿内礼部侍郎孟谭裔义正言辞的说道:“自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孙身兼嫡长,立为皇太孙才是正道的,太祖皇帝订立的祖训,我等身为人臣理应遵循,岂有废嫡长而立庶,岂不是乱了礼法。”

兵部侍郎李信忠确实反驳的说道:“太宗皇帝和当今皇上也非嫡长,治理国家以来,文昌武盛,百姓富足,可见君王是否嫡长与贤明与否,并无关系,再说了太子妃之出身如何能跟太子嫔相比,若是论血统之纯正,太子妃岂能相比?”

督察院李本站出来驳斥:“你,此言真是乱国之言,若是事事不遵循规矩,那要礼法何用,礼法不存,国家动荡,岂不闻当年秦,二世而亡之祸。”

兵部李信忠确是不以为意:“你只知道秦二世而亡,古今贤君之典范汉文帝可是嫡长乎?不是照样让百姓丰衣足食,国力日强,汉武帝也非嫡长打的匈奴远顿,可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皇孙事关江山社稷,岂能拘泥于礼法。”

吏部主事林崇出言说道:“汉文帝虽然不是嫡子,当年也有立贤之意,可是群臣劝谏,终立长子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安定了汉室江山,汉武帝晚年猜忌长子刘据,将其害死,天下人莫不可惜,立了幼子,长大后荒诞,霍光将其废除,立戾太子之孙宣帝,汉宣帝明察秋毫、天下大治。可见立嫡长、国家安稳,朝局稳定,也可以避免皇室相争的局面。”

林崇说完这话,李信忠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反驳。

工部主事陈邵出身说道:“听几位大人所言颇多,可见嫡长中有昏暗之君,庶子中也有雄才大略之主,可见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贤明,不在别处啊。”

陈邵所言反驳礼法,而不是直接表明,将嫡庶放在同一线上,明显是站队太子嫔的啊。

两方文臣激烈的争吵着,武将则是默不作声。

门外朱高爔一一记录他们的官职人名,将目前的朝堂局势看的清清楚楚,皇帝还没死就开始谋划第三代了,如今太子虽然在外,但是在外的还有70万大军,只要太子不出意外,就不会有皇子之间的斗争,现在皇孙的斗争在朱高爔预料之中,随即看向侯毅问道:“侯将军支持谁?”

侯毅见皇上发问,赶忙抱拳表示:“臣支持皇上,绝对没有别的心思。”

朱高爔不以为意的说道:“无妨,恕你无罪,朕这两个孙子谁适合当皇太孙给朕点意见?”

侯毅心道。

这还无罪呢?我看着您记录小本本的,这要是写上岂不成了生死簿了。

但是皇上发问,也不能不回答,于是小心翼翼的说道:“臣以为皇上的两位皇孙,都是人中龙凤,只是年纪尚小,不如等长大一些,皇上在做考量,臣见皇孙次数不多,无法做出判断,请皇上恕罪。”

“知道了。”

朱高爔面沉似水地说完之后,便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朝廷那风起云涌的局势之上。此时此刻,整个朝局就如同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所笼罩,处处都透着紧张与压迫之感。尽管如此,朱高爔心中却有着自已的倚仗——内阁中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于谦、王斌等一众忠臣良将。这些大臣们皆是他治理国家时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然而,对于眼前这棘手的局面,朱高爔内心深处不禁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因为他发现,在面对某些关键问题时,有些臣子选择了沉默不语,而这种不作为让他感到十分失望。要知道,阻止一件事情的发生和对其保持缄默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作为皇帝,他期望着有臣子们能够挺身而出,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应对当前的困局,而非只是冷眼旁观或者唯唯诺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