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无论大谋、中谋、小谋,在设谋之前,都需要进行阴阳、生克分析。
《易经》中说:"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
之畳畳者。"懂得了这句话,才懂得领导,才可以做领袖。当领袖并不一定当皇帝,诸凡单位主管、家长、父母,都是领袖。做领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能说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办到的,要先从自己内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所以孔子要求领导者要"能研诸侯之虑",要能知道别人想的是什么。除了天下的诸侯外,还有其他的部属,他下面各级的领导人……都各有思想,各有需要。能够把这些都研判清楚了,然后再综合起来作岀决定,那就很妥当、很完善、很简单,就可以"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之竇竇者",就能完成你伟大的功业。而这也就是告诫做领导的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懂得阴阳的运用,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志而运用一些小伎俩或者耍阴谋手段以图达到目的,这种做法都是难以服众的,自然也难以赢得人心。所以,为官之道,就要懂得以阳掩阴,厚黑办事,这样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
阴阳谋略之齐桓公不战而胜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宰相,在他的辅佐下,才能平庸的齐桓公也曾成为中原一霸。齐国的大小事齐桓公都会先请教管仲的意见如何,因为齐桓公认为"仲父之谋,万无一失"。
据载,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很想吃掉纪国附近的郭国。鄭国曾是纪国的附庸,在公元前693年,齐国就已兼并了纪国,二十多年过去了,郭国一直独立存在,没有主动降属齐国的迹象。
桓公对此很不满意。一天,他对管仲说道:"仲父,鄴国曾是纪国的附庸,我们灭掉纪国已经二十多年了,郭国至今也不向我们降服,我想出兵把鄭国吃掉,你认为怎样?"
桓公的心情管仲当然明白。不过,在管仲看来,桓公新得诸侯,霸权初建。为了能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树立威信,赢得人心,不应该"以兵威得志",而应当积"存亡兴灭之德"。于是,管仲巧妙地对桓公说:"梆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不过其先祖乃是太公的子孙,与我们齐国是同姓。消
灭自己的同姓,是不义之举。听到这里,桓公觉得有点奇怪了,管仲为什么要替郸国说情呢,难道他当真反对我灭掉郭国?当然不是,管仲也是赞成灭掉郭国的,只不过他不赞成直接以兵戎相见。他接着对桓公说道:"君王你可叫王子成父率领大队齐军巡视纪城,做出要讨伐郭国的架势,这样一来,郸国国君肯定会主动来降,因为他害怕齐国真的去攻打他。这样做,可以两全其美,一无灭亲之恶名,二有得地之实惠。"
一向对管仲言听计从的齐桓公欣然同意管仲的建议,于是他命令成父率大军直奔纪城而去,颇有兼并鄆国之势。不几天,郸国国君便亲自到齐国请求降服。依管仲之计,桓公不战而达到目的。从此,桓公更加佩服管仲。
阴谋KII设
7。厚黑之道:先"黑"后"厚"
【简译】
在日擀生活中,可能有些事情是我们非常不惜愿做的,就像孔L己忌讳別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但是,为了更长远的目的,有些人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做,违背自己的意愿。其实,这并不是不好的事情,有时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果将其列在厚黑学中,那么这种计谋就可頑是先"黑"后"厚"。
【引申评论】
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一个皇帝够厚黑、手段残忍,不仅可以震慑民间,而且可以震慑高层。在一个独裁社会,大厚大黑的人继承皇位,实质上起的就是一个震慑的作用。所以,为了王朝的安定,被指定的王位继承人往往是最凶残、最厚黑之人。正如一位将军说的那样:"屠杀20万俘虏,换来20年的平安。"战争永远只能由战争来结束,这是亘古不变的一个道理。
所以说,一个专制王朝,要想统治继续下去,帝王的厚黑和残忍是必不可少的。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几百年,在接班人方面选择厚黑、残忍的皇子继承皇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厚黑更成为一种必要的竞争技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永远不会改变,厚黑学也永远不能退出社会舞台。所不同的是,有些人一味地耍狠,还自以为得之厚黑三昧,自误极深。?
真正的厚黑者,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施展不同的手段。在对待公敌的斗争中,越厚黑就越高尚,这叫做"兵不厌诈",但是如果对待亲人、朋友,有些厚黑的手段就要慎重使用,如果将自己搞得口碑很差,像过街老鼠一样,还谈什么成功!
所以,在厚黑教父李宗吾看来,人生就是战场,处世就是战斗,战斗必有权谋。可以说,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站在自己的战斗序列中,每一件事都处在明争暗斗之中,稍一疏忽便会被人挤倒。在这种险恶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正确理解道德规范的束缚,才可以发挥人生权谋的威力,使你具备一种枝明的处世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如同一把无形的刀子,深深隐藏在每个人的脑子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时便会闪闪地伸出刀尖儿。政治家利用它纵横揮阖,军事家利用它运筹帷幄,生意人靠它发财致富,读书人靠它飞黄腾达……
当然,为人处世中的"黑",也并不是让你在世间去施行罪恶,它只是为了让每个人都以合适的方式在人生中赢得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运气。我们所说的"黑"也不是让你不择手段、放弃道德,去做只对自己名利有益的事情,也并不是指一个人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包含了个人处世的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内涵。所以,不管你身处任何位置上,都要懂得如何运用厚黑之道,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精彩。
阴阳谋略之秦王嬴政囚禁、迎接其母
秦王嬴政未亲政之时,由于參毒专权,赵氏太后欲合谋杀害秦王赢政,而立她与埸■毒的私生子为王,秦王赢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命运抉择:若任其为之,不做任何准备,则很可能会为缪毒所害;如下手太早,自己羽毛未丰,实力待充,容易为对手所击败。为此,他决定暗中提防,先黑后厚,将其制伏。
秦王嬴政二十二岁时,他从国都成阳跑到祖庙所在地旧都雍,举行了加冠礼,就留在雍的薪年宫。哪知此时恶毒的妙氏却先发制人,他盗用了
防课Klli某
秦王的玉玺和太后的玉玺征发军队,发兵攻打薪年宫,想一举杀害秦王。
秦王嬴政早有防备,身边的卫队拼力奋战,来犯的秦军有一部分散去,另一部分反戈。年轻的秦王命昌文君、昌平君二人发兵攻击參氏的队伍,两军在咸阳郊外交战。秦王嬴政军队斗志旺盛,"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爵一级"。谬氏所征调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一交锋就溃散了。最后,零毒被车裂,他和太后的孩子被摔死,同时秦王羸政把生母赵太后囚禁在薪年宫里面,不理死活。
可见,秦王嬴政对其母亲是恨之入骨,似乎有永生不相见的想法,否则一个儿子为何会对亲生母亲施以如此默然的态度。但即便是这样,后来,秦王嬴政竟然与自己的母亲重归于好,接纳了母亲,并迎接母亲回成阳宫中。这使满朝的文武官员和后宫的人都为之震惊。
然而,秦王嬴政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360°的大转弯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秦王赢政深谙先"黑"后"厚"的策略,最初虽然对自己的母亲恨之入骨,但他知道作为一个君王要想统一天下,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以民为本,而以民为本就必须要行孝道,幽禁生母,实为不孝之行。为了赢得天下百姓的心*秦王嬴政转而将"黑"变为"厚",而这杜绝了自己不孝之子的坏名声,从而更加树立了自己孝子和天子的名望,使得全国百姓都为之敬仰。?
8。厚黑之道:脸厚心黑的凶狠之术
【简译】
脸厚心黑。说的是做人处世要做到脸厚也要做到心黑但达个脸厚并不是不要脸的意思,而是要会装,也就是说要学会隐藏自己,心黑是说做事精要心狼手辣。不给别人留佃身的机会。
【引申评论】
三国英雄曹操就是一个脸厚心黑的例子。他的特长在于心黑,他杀孔融、杀杨修,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而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的心黑真是达到了极点。再下来就是刘备,刘备的特长在于脸厚,他依曹操、吕布、孙权等,东串西走,而且一生善于哭,对人痛哭一场,所有事情立即转败为胜,所以当时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再说楚汉的项羽,他是拔山盖世之雄,为什么身死东城,让天下的人都笑话!他失败的原因,用韩信的话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全概括完了,"妇人之仁"说的就是心有所不忍,病根就是他的心不黑;"匹夫之勇"是说他受不了气,病根就是脸不够厚,所以最终失败。
什么是厚黑学呢?就是用"脸厚心黑"的方法取得成功的学问。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有许多艰难险阻,必然会有很多人出来和你竞争,和你抢夺唯一的胜利果实,这个时候,就要用机智与手段将这些阻碍你前
进的绊脚石踢开,脸厚心黑就派上用场了。
从道理上讲,小人的竞争力要高于君子。小人脸厚心黑,做事无所顾忌,除了对自身利益的争取,没有限制他行动的壁垒。这就将人变成了自然界里凶猛的动物,弱肉强食,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君子的顾虑就要多很多。君子要讲道德,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古代,传说有宁愿渴死也不喝"盗泉"之水的人,原因就是泉水的名字不好听,如果改成"君子泉",也许他就不会渴死。君子永远比小人有更多的限制,也永远不肯用"卑鄙"的手段取得胜利,所以著名的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