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忠顺王补充道:“需要内府帮什么?”
贾芸沉吟片刻,说道:“古北口至喜峰口三百余里,今古北口刚失陷,沿途还有军马驻守,此关城广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门,有参将一人领两千余兵驻守,加上沿途墩,堡,台,城,虏骑破关而入,其锋锐仿佛力竭之箭,非得整顿十天左右,其兵锋方能复振。现在蓟州,三屯营,遵化,迁安等地的虏骑,应该就是少数前锋游骑,尚不足为患。所以朝廷送粮,只要抢在其主力抵达之前将足以支持一年以上的粮食送到,军心民气复振,虏骑纵主力全至也不足为大患了。”
“对,十天之内,你说的很是,那么有没有把握?”
忠顺王为皇子当差领兵近二十年,不知见过多少豪杰智士,贾芸现在对边境情形和局势的了解和把控令他颇为惊异,但面上却是丝毫不见异常。
毕竟只会卖嘴,没有实际才能的所谓人才太多了。
“从会同馆出齐化门四十里至通州潞河驿,再七十里至三河县,再七十里至蓟州渔阳驿,再六十里至石门驿,再六十里遵化驿,最后五十里至三屯营驿,共计三百五十里路程。最后七十里至喜峰口驿,喜峰口存粮充足,与我们此次送粮无关,总计三百五六十里的路程,贾记车行的重型马车,配六马,如果每所驿站的驿马充足,不大损车身,极限速度是每天一百六十里,三百六十里,我们两天多一两个时辰准能送到。这一次补给,优先三屯营,所以我的意思是,集中贾记所有马车,内府所有能动的马车和人手,争取一次把粮食补给到位!”
贾芸最后的话,极为内行,若隆正帝在此,必定会惊诧非常。
忠顺王也绷不住了,脸上露出诧异神色。
贾芸的见解和果决,令这位见多识广的亲王也为之震惊。
三屯营和喜峰口其实是一体的,两者相隔不过几十里。
只要三屯营不失,喜峰口就不可能被攻克。
反之亦然。
两个重镇,加上辽镇的山海关,算是互为犄角。
因此都不光是驻有重兵,还有大量骑兵。
山海关的辽东铁骑营,是大周最精锐的重甲骑兵。
喜峰口和三屯营的边军骑营也骁勇异常。
蓟镇有三万多骑兵,两万多在三屯营驻扎。
只要三屯营粮足,虏骑就没有办法全力输出打喜峰口,喜峰口不失,山海关的侧翼就没事,东虏想要大举过来,还得从草原绕道千里,得多二十多天的时间。
那么久时间不见东虏主力,辽镇又不傻。
精锐入关,加上京营,蓟镇,宣大,虽然很难和两个强敌的骑兵硬刚正面,但守住肯定不难。
上次京师被围那么狼狈,主要原因就是喜峰口,三屯营,遵化,迁安,蓟州,这一条线全完了。
每次外敌入侵,要是北虏单干,多半从宣大那边打紫荆关进来。
要是两个强敌联手,就是打古北口和喜峰口,没有例外。
古北口这一条线在更北处,是后世密云县的最北边,就是传统农耕线北,过了古北口就是隆化,赤峰,承德,在当时都不是汉地,是牧区和戈壁草原地形。
明初在此设防线是因为有大宁都司,也就是后来的赤峰地区。
明太祖设大宁都司,筑大宁城,后来还把宁王放在这,就是因为这里地域数千里,隔断漠南草原和科尔沁部以及辽东的联络,不管哪边乱起来,都无法直接威胁燕山山脉和其后的汉地农耕区域。
加上西边的东胜卫也是在草原河套区域,屏障大同,宣府,榆林,也是汉地之北的突出区域,还是河套地区,牧区精华所在。
这两地,大宁都司是精兵被朱棣抽走靖难,加上朵颜三卫为其所用,朱棣为了酬功,同时防范宁王,先把宁王迁到南昌看起来,然后裁撤大宁都司,把几千里地方给了朵颜三卫。
此后几十年后,朵颜三卫果然成为大明边患,肆虐了二百多年。
东胜卫原本老朱也要放亲王在这,但朱棣也裁撤了,此后成为土默特部崛起的资粮。
要论战略眼光,朱棣给他爹提鞋都不配。
修大慈恩寺,修北京宫寺,修武当宫观,修陵寝,造宝船出海,修永乐大典,五次出塞大游行……
看着像谁?
是不是像杨广?
只是老朱留下来的家底太厚实了,洪武年间又把勋贵和开国文臣几乎杀了个精光。
靖难之役再杀一回。
朱棣可劲折腾,也不会有杨玄感之流出来造反而已。